清朝人是怎么学英语的?古代英语教材揭秘

历史朝代 2023-03-19 20:41www.nkfx.cn历史朝代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对清朝人学习英语的方法感到好奇。毕竟对古人来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是件新鲜事,更何况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家对于英语的态度肯定也是五味成杂,但不学可能连进步的空间都没有了。其实清朝人学英语的方法和我们现代人差不多,可能还要更辛苦一些,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靠自己理解语法还有单词的意思。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究竟是如何学英语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学英语

多少人想起了自己心酸往事

单词、时态、主谓宾定状补

还有一堆用法诡异的to、of、in、from介词

现代人还可以看看美剧学英语

古人怎么办?

连个复读机都没有

老祖宗们该怎么学英语

01 清朝人学英语

我们来看看咸丰十年的一本晚清英语书

《英话注解》

来,我们先一起感受下那些年销魂的英语读音,

原来百年之前先辈们就已经被英语折磨得

死去活不来啦!

词词词

不说别的

随便来两个简单的词这发音都特别直击心灵

(由上到下)

英文spring

汉语发音司不林

明年

英文next year

汉语发音纳克斯,爷

(两个词还用逗号隔开,可以,这很认真)

五月

英文may

汉语发音美

正月

英文january

汉语发音佔牛爱立

跟着读出声来了吗?

舌头还受得了吗?

高级的来了

新样式

英文ne fashion

汉语发音你胡,勿押兴

货换货

英文cargo for cargo

汉语发音卡个,福,卡个

要逐样

英文to ant each muster

汉语发音土,王脱,衣去,末斯偷。

(等等,这发音让我想入非非...)

好的嚒?

英文is it good?

汉语发音乙时,乙脱,掰污特?

02 洋泾浜英语

跟着读一遍下来

你还会说英语吗?!

《英话注解》这书主要在上海、宁波一带流传

这书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最大的特色就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主要是民间老百姓跟洋人大交道多了,自发的英语学习资料。老百姓跟洋人打什么交道?不用问,做生意呗!所以,这本《英话注解》里有专门的门类介绍数目、银数目、洋数目、五金、颜色、秤尺什件、税捐、进口货、出口货门的英文发音。

只要能赚钱,老百姓学习的热情是无穷了。去过广西阳朔的人,或许都见过能讲6种外语的街边小贩,人家讲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洋泾浜英语”。

震惊外国友人的阳朔老奶奶

《英话注解》可以算作早年学习英语的“中英对照词典”

但“洋泾浜英语”有个大问题,贩夫走卒用来跟英国人做生意进行简单沟通还行,上不了大台面啊!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到北京。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将来所有的中外条约都要附有洋文(主要是英文)。清政府就需要自己的译员,而当时懂英文的大多是出生底层、靠“洋泾浜山歌”学习商贸英语的通事。

但这是正式的外交场合,“洋泾浜英语”的翻译,一开口外国人就笑了,在外交里面需要用到很多国际法的文书词汇。洋泾浜英语根本hold不住。别看写字楼的白领说话不时蹦出来几个英文单词,你让他们用全英文演讲试试?

03 有钱人家的孩子开挂

,这是针对民间老百姓的,上流家庭还可以请“外教”来教英语。

比如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的曾纪泽。当时一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古英语,就连欧洲人都为之倾倒。这口《圣经》式的英语犹如中国的文言文,并非所有英国人都会。

那么曾纪泽的英语是怎么学的?这还要感谢他的老子曾国藩,曾国藩眼界开阔,知道未来世界的趋势是跟着洋人学习,就在家里给孩子请了传教士当外教。

曾纪泽刻苦学英语,独创出“西洋字调合并法”把注音汉字和英语单词的本义联系在一起,比如骗=cheat=欺特、死=die=歹、热=hot=火特。

一个黄皮肤扎辫子的中国人,一开口就是古英语,西方人的震惊可想而知。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俄国进行的外交谈判,其中就有曾的功绩“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

这还是只是特例,不是每个想学习英文的中国人都能请得起外教,即使到今天也不可能。

04 英文教辅书是个好生意!

对于那些需要学习英文的普罗大众来说,有什么好方法吗?

还得靠两样东西,一个是教材,一个是词典。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口,在那个欧风美雨汹涌而至的时代,最大的风口就是“西方”,任何跟西方沾边的事情,都能获得极大的发展潜力。而语言的学习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而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直贯穿到今天)。

最赚钱的书永远是教辅书,做出版行业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别看今天的商务印书馆这家百年老店厚重矜持,100年前在上海滩也是“骚气”十足,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浪潮。

1930年代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总公司及印刷制造厂全景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成立,在文史哲圈子里虽然因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蜚声海内外,但从1898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就踏入出版英文读本的领域。

无论从出版的数量,还是内容的广泛性来看,在晚清英语教材出版市场中,商务印书馆都堪称执牛耳者。1902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编译所之初就有“英文部”的建制。

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葛传槼,1920年代曾是是商务印书馆的小编辑。(所以,你知道以前商务印书馆英文部的实力了吧!)

他记述了后期英文部的详细状况1926年底“我到英文部工作,是全部中年龄最小(仅二十岁略多)者。部长是邝富灼博士……几乎不懂汉语(作者注据很多人回忆,邝富灼很小的时候就去了美国)。大家相互谈话都用汉语,但跟邝博士谈必须说英语,称他‘Dr.Fong’;写一个便条给他也必须用英语。除对邝博士外,大家用汉语谈话,可是互称‘Mr.’加姓,而不用‘先生 ’、‘君 ’、‘兄 ’、‘翁 ’等,这是上海当时某些‘高等华人’的惯例……英文部内存有丰富的资料,而且互相请教也蔚然成风……

20年代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就在这座长方形的三层大洋楼的二楼

有了人才就得干活儿,商务印书馆很快就注意到英文读本中国化的问题。

而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选题、策划能力也是一流,一手抓教材,一手抓词典。

《华英进阶全集》

1898年商务印书馆在推出《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两书后,又连续编出《华英进阶》第2至第5集。1899年将《初阶》和《进阶》合成一集出版,题名《华英进阶全集》。

据邹振环教授的介绍,《华英进阶全集》充分考虑了可读性、丰富性,选了很多西方的名人传记、生活常识、轶事、动物、应用文体裁写作的课文,采用汉英对照的编排方式。

这书还强调了背单词的重要性,每一课中一般教授6个新单词后,均搭配有6个例句,旁为文言翻译。如,“My”译成“吾之”;“He and I can go”,译成“彼与吾可以去”。全书分为“字母表”、“两字词”、“三字句”,直至“五字句”等,为“宗教课程”(Religious Lessons),包含一些基督教宣传,如“God gave me”,译成“上帝造吾”等。

《英华大辞典》

单单有教材还是不够的,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汉大词典》的重要性。

商务印书馆深谙此道,一边便组织编教材,一边组织编词典。

根据邹振环教授的研究,1908年正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以外国人《纳韬而氏字典》为底本。

全书收字12万,共3000页,附图1000幅,附录5种。这本书的附录很有特色附录一“英文引用邦字语解”,收录英文中常用的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1200条;附录二“略字解”,收录缩略语1200条;附录三“记号汇释”,收录88种数学、商务及文法常用记号;附录四“英华地名录”,是1400个中外地名的中英文对照;附录五“人名字汇”,收录9000多位国外名人的国籍、身份和生卒年份。

《英华大辞典》意义非同寻常,它基本上等于梳理了中国人对于英语国家的认识,这个辞典成为当时当之无愧“钻研西学者”的宝贵“津筏”,对中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张元济很知道如何利用“名家”营销——请盛宣怀题签,请严复写序,高冷的严复大师盛赞新编的这部辞典“搜集侈富,无美不收”,是一部“与时俱进”,“较旧作犹海视河”,且“图画精详、译迻审慎”的巨著。

到底商务印书馆的英文教材有多厉害?

据说,胡适、梁漱溟、郑晓沧、钱玄同、章克标、戴家祥等人,早期学英文都是读《华英进阶全集》。更变态的是东北的奉系军阀杨宇霆,年轻的时候参加清朝政府选派赴日留学生,考试要测外语,据说把《华英进阶全集》从头到尾背了一遍,这书的江湖地位不亚于现在的《新概念英语》了。

更厉害的是张元济,光绪皇帝让他推荐一些学英语的书,张元济直接给皇帝推了《华英进阶全集》。看看吧!连皇帝都得老老实实读教材,学英语,背单词,练口语……

从此,中国人步入了学英语的不归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