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为什么对蜀国这么忠心?姜维是靠什么起家的
姜维可以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意志,到死都还想继续北伐,其实姜维原本是曹魏的将领,为什么到了蜀国却这么忠心呢?其实诸葛亮生前是非常看重姜维的,而且姜维也对诸葛亮非常的敬佩,姜维在带兵打仗这方面完全不输诸葛亮,北伐的战绩比诸葛亮还要好。只是双方的国力相差太悬殊,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姜维到底是靠什么起家的吧。
姜维(公元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士,也就是今天甘肃天水市甘谷县。曹魏时期,天水郡是连接凉州和雍州的关键点,冀县则是天水郡郡治所在地,位于该郡核心位置。
图魏晋时期天水冀县地图
自东汉末年以来,雍凉地区就因为羌胡杂居长期陷入混乱之中,百姓尚武,民风彪悍,所以一般雍凉人根本不读书,但姜维却是这些异类中的异类。姜伯约如果活在当下,一定会跟拿着有色眼镜看他的人高唱一首歌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
不一样的地方在出身,姜姓虽然在百家姓里面是个小姓,在天水当地是个大姓。所以,姜维的仕途很顺利,被“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三国志·姜维传》)。上计掾虽然念着有点怪味,但却是郡一级重要属官,负责帮郡守写年终,统计报告该郡全年GDP,司马懿最早也干过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市委秘书长;从事是州一级的属官,直接隶属于刺史,相当于现在省级领导干部。
姜维父亲死的也不一样“以夫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三国志·姜维传》)所谓“身卫郡将”可以理解为为了保护领导,牺牲在了战斗岗位上,类似人物可以参考曹操手下的典韦。这样的人,领导不能忘,所以姜维很快就有了“中郎”的正式官职,而且可以“参本郡军事”。之前的上计掾、从事都是地方属官,没固定工资和级别,“中郎”则是中央官职,而且有俸禄“秩六百石”,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水平,“参本郡军事” 相当于中央驻天水郡特派员,意味着姜维有了天水郡本地驻军的指挥建议权。
这些还在,姜维和这些拿着刀杀人的西凉军阀最大的不一样在于早年的受到的教育。姜维是一个读书人,史书上说他“好郑氏学”(《三国志·姜维传》)也就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学说。郑玄是姜维那个时代的学术权威和理论大师。和当代被普遍滥竽充数的“大师”们不同,郑玄一生著作等身、遍注经典、整理前文、创新“郑学”,可谓一代宗师。他不仅学问好,而且为人身正,是当时的超级偶像,受万人敬仰。当时对郑玄的崇拜到了什么程度?就是黄巾军起义路遇郑玄,本来准备抢劫的,一听名字,原来是偶像,下马就拜;听闻郑玄的老家是高密,百万青州黄巾军竟然因为仰慕他,不去进攻此地!这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他的影响下,研究“郑学”的士子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格物穷理,就是喜欢探究事情的本源,服理不服力;一个是坚守志向,多趋向为理性的理想主义者,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这两点在姜维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姜维也不是死读书的人。根据晋朝学家傅玄报道的一条关于姜维的就说“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看来不是凡人,就是奔着建功立业去的。若魏国看不起凉州士大夫,他也不惜转换门庭,另寻知遇之主。
姜维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体现其实是蜀国灭亡,刘禅投降,他还要坚持帮刘禅复国?让许多人不能理解。其实答案可以从姜维早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找到。那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天水杨阜讨伐马超为韦康复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在渭南战败后,逃往边塞投奔胡人,曹操追到安定赶不上了,内部又出了问题,遂率军东还。曹操前脚刚走,马超后脚便率各部胡人首领带兵攻击陇右诸郡,各郡纷纷响应,只有天水冀城因为是凉州治所东汉王朝任命的刺史韦康仍在坚持固守。马超集中全部兵力,大约万余人攻打冀城。
这个时候天水名士杨阜站了出来,他亲自率领官员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余人,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虎将马超苦战。杨阜的偃月营是一种作战方法,其具体阵法类似下图中的偃月阵。
《李卫公问对》对偃月阵的解说是“凡地带半险,须作月营。其营军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每营相去疏密及安置队伍准前法。其门则临时计之。至若兵马多少,幕次所设,此大约也。如有警急,畜牧并于营后安置。”
这个阵营的核心要义是保障自身的两翼的安全,中央方向则凭借地势的险要遏制对手的进攻,在城上驻此营的目的就是引诱对手正面攻击城门,然后利用弓箭从两翼向对手进行交叉火力激射,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是一种以少防多的有效战法。杨阜正是凭借这一招和马超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一直耗到八月。被围城多月,待援不至的凉州刺史韦康决定向马超投降。杨阜苦谏无效,只得跟他一起投降。马超背信弃义,杀了韦康。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杨阜已经很够意思了我陪你走到底,你自己作死非要投降,拦都拦不住,我还帮你收了尸,你还要我怎样?但杨阜并不这样想,他要报仇,为这个和他关系并不太好的长官报仇,收拾起旧山河,朝天阙!
于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杨阜联络了外兄姜叙(应为姜维同族)在卤城起兵。马超闻讯后亲自率兵出击,冀城里杨阜的内应关闭城门,夺了城池。马超气的跳脚和杨阜决战,杨阜身上五处受伤,宗族兄弟死了七人,终于将马超彻底击溃。马超南逃,投奔张鲁。
这个故事听起来熟悉吗?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姜维在蜀国灭亡后干的事。史书上没有说姜维与此战的关系,依照年龄来看,姜维此时应该在冀城中,目睹了他的同族亲戚们的拼死奋斗。这等执着与坚毅,绝对不是没有来由的,恰恰来自于他幼年的耳濡目染。杨阜姜叙成功了,他们被魏国封侯;姜维失败了,但他已经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