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汉高祖"还是"汉太祖"?或许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称呼刘邦的时候冠上“汉高祖”的名号,并且一直以来似乎都是这样。然而偶尔也会遇到将他称为“汉太祖”的情况,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错误的。但是细读史书却,刘邦似乎真的不是“汉高祖”,可是皇帝的各种号那么多,谥号、庙号等,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呢?
每当跟朋友讲起刘邦时,大家都习惯性的称之为“汉高祖”,但很多的学家称他为“汉高帝”。著名学者李敖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把汉朝的皇帝都背了下来,在说到刘邦的时候说的是“汉高帝”。他又说我们平常说“汉高祖”是错的,应该是“汉高帝”,坐在下面的复旦大学的教授也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那么,用“汉高祖”来称呼刘邦为真的错了吗?我不是历史学家,因此也不敢反驳说李敖错了。但,在我看来,称呼什么都没错。为什么呢?
刘邦,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呼,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因此,称“汉高帝”和“汉高祖”都没有错。按照庙号称刘邦为汉高祖或者汉太祖都可以;按照谥号称刘邦为汉高帝也可以。至于李敖先生所说的错,只是庙号与谥号的不同称呼而已,在我看来这不是错,谥号表示后人对皇帝的尊重,而庙号在汉朝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因此称刘邦汉高祖更加的体现了尊重,所以司马迁先生的称呼完全正确。汉高帝没错,汉高祖更没错。
我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当我们在称呼某个皇帝时,用到“祖”或是“宗”,这是按照庙号来称呼;用到“帝”,这是按照谥号来称呼。
我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一: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刘邦了,开始是“高祖”,后来改成了“太祖”。到了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二: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褒贬不一。大约在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常见。古代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大臣、名人也都有“谥号”。用谥号称呼皇帝或者大臣、名人是一种尊重的体现。因为是尊重的体现,因此很多后世之人都用“谥号”来称呼,因此“谥号”几乎成了这些人的别名。比如曾国藩,我们经常称他“曾文正公”,再如岳飞,我们称他为岳武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尊号
为尊崇帝、后,所加上的称号。始于秦。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尊号一般很长,大臣们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四:年号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比如唐高宗有14个;到了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因此,后世之人也习惯用年号加皇帝来称呼明清的皇帝。
在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