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迷倒大和尚:甘愿卖袈裟换其袜子

历史朝代 2023-03-21 17:52www.nkfx.cn历史朝代

  有一种情怀,叫怀旧;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一种经济。某一种美丽在形体上消失了,某一种繁华在物质上消失了,但总会留下一些附属物,这些附属物不是美丽和繁华的主体,但附加了有关美丽和繁华的信息,这些信息进入文化人的视野,产生怀旧行为;然后延伸到经济领域,产生经济消费行为。

  例如杨贵妃在马嵬驿香销玉殒之后,她美丽的形体和大唐的繁华在物质空间消失了,却延伸到精神和经济领域,产生了新的商机,这里暂且称为“贵妃商机”。

  贵妃商机一:马嵬驿老板因杨贵妃遗物致富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天宝十四年,36岁的杨贵妃香销玉殒,然而,杨贵妃的美丽继续被消费着。

  就在她身死之处――马嵬驿,有一家酒店的老板:一位老太太,弄到了杨贵妃的一只袜子,用锦制作的,称为“锦袜”。

  老太太意识到杨玉环虽然死了,但杨玉环的粉丝们(姑且称为“玉米”)的心没有死,商机将汹涌而来。

网络配图

  于是,老板就打出广告:“有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锦袜一只,亲密接触一次出价百钱。”

  酒店客流量顿时猛增,住不住得好,吃不吃得香,,紧要的是“玉米”们能拿着这只传说主人是杨贵妃的袜子把玩,欣赏,感叹,想象她的美丽性感,格调稍微健康一点的就回味杨贵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繁荣。

  唐朝也有“玉米”

  一只锦袜,能附加这么海量的信息,区区一百钱跟以上收获比起来,实在很划算。于是,你也一百钱,我也一百钱…………

  那位马嵬驿酒店的老板获利甚巨,因此致富――“马嵬店媪收得锦袜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这则商机故事出自于唐朝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对这个盛况,有诗为证,吟诗《马嵬行》:“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被千万双眼睛欣赏过,就算丝线断了,没了,香泽还是在想象的嗅觉里存在着。

  “玉米”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袜子之外的信息。杨贵妃袜子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它能成为一个媒介,激活“玉米”们集体的回忆和对美丽的憧憬向往。

  贵妃商机二:士大夫拿着杨贵妃遗物到处显摆

网络配图

  唐朝“玉米”们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他们会不惜巨资四处收购大唐第一美女用过的物品。其实在杨贵妃生前就有这种现象了。

  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公元754年,即天宝十三年,大唐帝国很多地区发生旱涝灾害,《》第217卷就记载:“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水灾和旱灾像接力赛一样跟着来,作为王朝的中心地段――关中,发生了饥荒,到秋季,还是淫雨绵绵,站在的高楼上望雨长叹。

  在世时衣物就已被拍卖

  杨贵妃不像某些文人描绘的那样没心没肝,其实有颗善良的心,为了给她的三郎分忧,她建议将自己的衣物施舍出来义卖救灾――“妾愿与圣躬共舍衣物。”

  杨玉环的用心是好的,不过,一旦她的衣物到了民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善举成了商业行为,“玉米”们,无形中抬高了玉环姐姐义卖品的价格。

  这群“玉米”中居然还有小和尚,南方来的,法名常秀,本来是来京城学习的,见到拍卖行在拍卖玉环姐姐的衣物,这位小和尚不淡定了,居然将钵盂袈裟全卖了去换杨玉环的物品,斩获也不俗,居然拍得玉环姐姐袜子一双。

  捧着个宝似的回了江南,晒给自己的亲戚们看――“见舍衣物,遂倾囊钵,赎得妃袜一双,持归江南,以与亲族。”

  后来,常秀师傅隐居在庐山的香炉峰,玉环姐姐已经相隔半个多世纪,她的美丽却还被一提再提。进入九世纪,有个叫李远的士大夫来了,他官至中丞,很留心历史的遗迹。

  很快,李远“嗅”到了关于常秀身边藏有杨贵妃袜子的信息,他深入香炉峰,向常秀老和尚提出要这双袜子,老和尚根本不情愿,李远于是出价十万钱,大概是一百贯钱,老和尚这才勉强拿出半个多世纪前的杨贵妃遗物。

  为之吟诗作赋

网络配图

  李远是读书人,而且还是唐朝官吏,这下却因为一双袜子而得瑟起来,他拿着美人的遗物四处显摆,在广大“玉米”们的眼前炫耀。

  没多久,诗人李群玉从湖湘来,在九江碰上李远,李远地向老友李群玉展示了这双袜子,这哥俩还为此举行一次宴会,并在宴会上吟诗感叹。

  李群玉吟咏杨贵妃袜子的心理或可作为当时“玉米”们心理的代表,李群玉诗云:“常束凝酥迷圣主,应随玉步浴温汤。如今落在吾兄手,无限幽情付李郎。”

  这双袜子首先激发了他对杨玉环形体美的想象,想象它曾经紧束着杨玉环酥白的身体,随着杨贵妃起玉步,婀娜多姿地在华清温泉沐浴,从一双袜子想象开去,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代入感,重要的不是袜子,而是这双袜子附着过的人,曾经历过的场面。

  接着又激发诗人对杨贵妃情思的想象,似乎感觉到她对的思念凝聚在这丝丝缕缕上,永不消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