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朱棣的烦恼:太子为何那么怂?
在中国历史上,的接班人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立长还是立贤,一直成为萦绕在皇帝心头的二难选择。
立长吧,好处是规则透明,人心稳定,但坏处是他可能很白痴,搞不好就把江山弄丢了;立贤吧,好处是择优选择,有利于江山万代相传,但坏处是变数太多,容易引发皇子夺嫡,搞不好就会兄弟之间。
以明清为例,就是“立长不立贤”,则是“立贤不立长”。其优点、缺点都非常明显。比如明朝出了很多怠政的懒皇帝,清朝则出现过“夺嫡”的悲剧。
“立长不立贤”,并非所创,它拥有悠久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得到大家认可了。朱元璋是个比较传统的皇帝,他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立下了太子的册立标准: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网络配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立太子首先要立嫡生的儿子(也就是皇后所生之子),在嫡生的儿子中,要立年长的。
立下这个规矩后,朱元璋严格遵守。但是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嫡长子的性格并不受他喜爱。即便如此,自己立下的规矩,含着泪也要捍卫。
于是,按照规则,朱标被册立为了太子。
和朱元璋的深沉凶狠不同,朱标的性格特别温和、仁义。这个性格在朱元璋看来,基本就等同于懦弱了,或者说得更通俗点,就是怂。
为了让很怂的朱标坐稳江山,朱元璋大开杀戒,把跟随他打江山的那些功臣几乎全部干掉。那些人可都是大灰狼啊,不干掉他们,小白兔怎么能安全?
可是,朱标对此却颇有微词,他觉得父亲太过刻薄、残酷、暴烈。
朱元璋告诉他,这都是为了你好啊,如果不杀掉他们,以后造反怎么办?
网络配图
朱标很傻很天真地答道:先有尧舜之君,后有尧舜之臣。
这是在怀疑朱元璋的人品啊。朱元璋气得肺都要炸了,要不是朱标跑得快,少不得一顿暴揍。
后来,很傻很天真的朱标早早地就死了,朱元璋竟然非常悲伤。其实,他最喜爱的儿子是第四子朱棣,因为朱棣的性格最像他。可为了捍卫自己制定的规则,他选择了同样怂的嫡长孙继承皇位,留下失落的朱棣暗自神伤。
朱棣是个不服命运的强人。既然老爸不给我,那我就自己拿好了。于是,他发动,抢了亲侄子建文帝的龙椅。
当上皇帝后,朱棣立即遇到了和朱元璋一样的难题:按照规则,要立嫡长子为太子,但他最喜欢、最想立为太子的,却是第二子朱高煦。
朱高炽仁弱,肥胖,最得文臣喜爱;朱高煦善战,矫健,最得武将拥护。
网络配图
最终,不管朱棣多么不情愿,他还是立了不太喜爱的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
也许,多年以后,等朱棣在阴曹地府见到老爸朱元璋时,父子俩会发出一句同样的感慨:咱们立的太子怎么都那么怂啊?
也许朱棣还会补上一句:这都怪你当初制定的规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