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银锭上面一般都会刻上什么东西 每个朝代
银锭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因为以“两”为主要单位,所以也叫银两。虽然银锭始自,却一直流通不广。虽然大家经常说古代银子银子的,银两确实是流通不广,也不是国家法定货币。在时甚至有过禁银令,直到银两才成为主要货币流通。
既然用银子作货币交易,那用银子得有轻重大小吧,所以得铸成银锭才方便,小额的才用碎银。铸成银锭后,银锭上得有字,有标识才行。银锭上錾刻或铸造的铭文,每朝每代也是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包括时间、地点、重量、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在银锭上铸上时间地点成色这很容易理解,那么铸上人名是什么鬼?又不是什么绝世工艺品,为何要把大名留在银子上呢?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就像现在的负责人对一项工程项目的签字画押一样,得对此负责。在银子上刻上铸造者的姓名或者监督押运的官员名字,就是签字画押,是对经手的银子负责。就像去银行办理业务也得各种签字不是。但各个朝代银锭上的铭文也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随着时代发展,银锭上的铭文种类自然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官锭;刻上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的商银;个人名义的私银。
,在银锭上刻铭文的方法也有不同。早期的银锭,很多都是工匠在铸造好银锭后用錾子錾刻上去的,有错字,笔画多一笔,少一笔是很常见的事,这就是阴文。毕竟工匠又不都是艺术大家,水平也有限。后来的阳文就是趁着银锭还没有完全冷却,用钢模打上铭文,这样就工整美观了。由于有时银锭已经冷却,这时打钢模也会有打压痕迹。现在许多制假者也利用这一点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
民间对银锭的鉴别还有很多口诀,比如说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