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为什么要以命抵抗剃发令?真相是什么
1644年,大明十七年,也是元年,清兵入关。
换在其他年代,可能这只是一次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但,清兵入关时,也顺带着颁发了“”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他们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自然,这样的高压政策也迎来了惨烈的抗争。其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名为“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关于这场战役,还有非常壮烈的两联话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清兵率领24万大军攻城,损失了3个王爷,18个将领,以及士兵75000余人!而江阴方面,守城81日,全城殉国。城内死者97000余人,城中仅53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不可谓不惨烈!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不就剃个头吗?看清宫剧里,那些啊、四爷啊、尔康啊,看起来都挺帅的啊!
其实不是这样的,汉人向来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而且衣冠服饰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种。“剃发令”是为了削弱的反抗意识。而且,还有一点,那就是的辫子发型真的很丑!
我们看的清宫戏里,那些阿哥、贝勒们男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当时的发型叫“金钱鼠尾”式,即,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
那种清末才有的、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当时也得死,因为满清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处斩。
后来,辫子也慢慢发展变粗了。张钫《清末社会鳞爪》记载清军“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就这样,满清的辫子,经历了鼠尾――猪尾――蟒蛇的发展过程,才发展到我们今天认识的阴阳头的形态。
随着岁月流逝,,人们由开始的抗拒到被迫接受,习惯成自然,不仅留起了长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以留辫为美。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漂亮的装饰,目为时尚,。
时,为反抗清朝统治,实施了严厉的剪辫子运动。太平军所到之处,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当是康有为。1898年他上书帝,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但未被光绪接受。
人们头上的长辫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民族的象征。留辫子和剪辫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
鉴于不少地方人们抵制剪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措辞十分严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大总统亲自下令剪辫,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