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派间谍为秦国修建水渠 最后为什么会坑了自
还不知道:秦国渠的读者,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前一段时间,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开展了对于沿线古代墓葬的保护性发掘,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战国时期韩恒惠王的陵墓的发掘。学家们觉得特别有趣的就是这位韩王一生没有什么功业,却和两个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重大的水利工程联系了起来,一各是让他名垂史册的郑国渠,二是让他重见天日的南水北调工程。
郑国渠指的是韩恒惠王二十七年(秦始皇元年),韩王派遣间谍水工郑国前往秦国,游说秦王,为秦国修建水渠,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消耗秦国国力,让秦国无暇东顾,保全,是为“疲秦计”。没想到郑国渠修成国国力反而大增,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提前了韩国的灭亡。那么为什么韩国的阴谋会失败呢?
关键因素其实有两点,第一点是土地,韩国策划这一阴谋时只知道如此重大的水利工程必然在较短的时间内耗费秦国民力,但没有考虑到秦国的具体情况。郑国渠修成后全长三百多里,灌溉田亩四万余顷。秦人利用泾水含泥沙量高而有肥效的特点,在平坦河床的下游利用巨石和木料使泾水降低流速,沉淀了部分粗沙,又引进细沙入灌溉渠,既可以用来灌溉,又可以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改良了秦国的大片盐碱地。
专家推测,郑国渠对秦国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灌溉,还有改良土壤和提高亩产率的重要作用。秦国关中地区长期以来被盐碱地所困扰,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大片盐碱地成为了良田,使得每亩增产一钟,即六石四斗,这样大的作用是韩国当初没有想到的。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作物。历史学家研究认为,战国时期人的主要食物是粟,也就是小米,这是一种不需要太多灌溉的作物,所以韩国才会认为秦国修筑河渠灌溉弊大于利。然而韩国贵族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秦国已经逐渐普及了另一种关键作物――小麦。
小麦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地中海气候在小麦生长期有足够的降水,而秦国位于亚欧大陆中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秋冬季节寒冷干燥,几乎没有降水,这给小麦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苦难。郑国渠的修建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充足的灌溉给小麦的推广提供了条件,而小麦的亩产量又远比韩国的粟米产量要高,这就促进了秦国国力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
《汉书・河渠志》
杨宽:《战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