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大王在辽朝是个怎样的职位?他的职责是什
对南院大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原著里,萧峰除掉了辽朝前南院大王耶律涅鲁古之后,被册封为新的南院大王。按照书中的说法,这个职位可不得了。耶律洪基道:“南院大王的官位,在我辽国已是最高的爵禄。固然属他管辖,便是西京道大同府一带,中京道大定府一带,也具奉他号令。”
换句话说,《》里的萧峰做的南院大王,其管辖地区,不仅占据着辽朝经济的核心区域,而且还坐镇当时的辽朝南京,伺机进攻中原,是辽朝南征的第一统帅。
不过,小说归小说,历史上真正的辽朝南院大王虽然也算显赫,但远没有这么厉害。
说起南院大王,首先就要说一说独具特色的辽朝官制。
辽朝是契丹人所建立,而在历史上,辽朝其实拥有两套官制体系:北面官与南面官,前者掌管朝廷大政与契丹本部的事物,后者司掌辽朝境内的汉人州县等事物。
早在时期,契丹人就已经活跃在了北方地区,唐灭以后,契丹已相当强大,后来的五代王权,也都难以与契丹相抗衡,比如为保住皇位,将燕云十六州让给了契丹,并称契丹为父国,契丹凭借此机,建立了横跨草原与中原汉地的庞大辽朝。
随着辽的扩大,其境内的汉人数量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辽朝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为燕云十六州始终都是汉人为主的地区,当地的汉人超过40万户,而辽朝腹地的契丹人也才10万多户而已,汉人反而成为了辽的最大族群。
在这种背景之下,辽朝太宗耶律德光推出了一项新策,也就是“因俗而治”,正式确立了“官分南北、以国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朝南北面官制之下,契丹人与其他游牧族群施行部族制,各部族在地方上逐级设置节度使司、详稳司、相当于县的“石烈”与相当于乡的“弥里”。而在汉人与原本的渤海国旧地,则实行州县制,大致上采取唐朝旧制。
此外,北面官,也就是辽朝契丹人的官制,用人一律采取契丹人,掌握整个辽朝的军政大事与紧要之务,是辽朝的最高权力中枢。之所以称作北面官,是因为辽人有崇拜太阳的习惯,喜欢向东,以左为尊,王帐通常面向东方,而北部就是左侧,也就是尊贵者。
北面官里,大多又分成南北两个不同部门,比如枢密院分成南北两个,北枢密院执掌兵部,南枢密院执掌吏部,而北面官里的南北枢密院,则是辽朝的中枢所在,因此也被称作南衙与北衙,分掌军政与民政。
南院大王,其实也属于北面官的体系之内
辽朝的北面官之下有众多的下属官署,其中有一个叫做“南大王院”,当然,也还有一个官署叫做“北大王院”,二者并立,南大王院设立南院大王、知南院大王事等等,北大王院设立北院大王、知北院大王事等等。
南大王院与北大王院都是辽朝北面官北枢密院之下的两个下属官署,南院大王是南大王院的最高首领,北院大王是北大王院的最高首领,这两个机构的前身,是契丹遥辇八氏中的迭剌部里的贵族群体。
迭剌部与乙室部,这两个部族都是契丹人兴起早期最强盛的两个部族,当年的就是迭剌部的首领,称帝后的耶律阿保机为了巩固皇权,在922年将迭剌部分成了五院部与六院部两个体系,两部各置一名“夷离堇”作为最高的统领。
之后,契丹受到汉化的影响不断加深,为了消除原本辽国继后内过于原始的契丹部族痕迹,就把五院部改成了“北大王院”,六院部改成了“南大王院”,原本的“夷离堇”,则改称了“大王”,南院与北院都有一名大王。
由于辽的境内除了契丹人,还有大量汉人,因此采取了双轨的制度,在契丹分设南北两套制度体系,而南大王院,原本就是从契丹部族中分割出来的,与北大王院都一样属于北面官体系。
实际上,南大王院与北大王院,分别执掌的是辽朝契丹部族的军民之政,不同于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省并行执掌军政,契丹的枢密院独大,虽分南北,但位居宰相府之上,而南北大王院的地位,其实只是北枢密院的下属机构。
因为太重要,南院大王不是谁都能做的
除了掌握契丹本部事务之外,南北大王院还负责皇帝平日出行的事宜,共同保卫皇帝的安全,而南北大王院的相关戍守士兵,都是皇帝从亲信之中亲自选择的。
由于北院大王与南院大王的位置非常重要,尤其是南院大王,在辽朝历代的南院大王的名单之中,全都是姓耶律的皇族中人,即便一族是辽朝的后族,也没有资格担任,就更别说是汉人出任南院大王的职务了。
所以说,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耶律姓之外的人担任南院大王的职务,而真实的南院大王虽然在辽朝的确是显赫之人,但也并没有《天龙八部》之中所设定的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