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礼议”事件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
“大礼议”事件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奇闻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即明世宗的生父称号问题而引起的一场礼法斗争(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事件发生在嘉靖皇帝即明世宗登基不久的时候。
在当时,嘉靖皇帝与、为首的时期的旧臣们之间展开了激烈讨论,群臣认为嘉靖皇帝在明武宗手上接过明武宗的帝位,就应该将明武宗的父亲当作自己的父亲,所以要求嘉靖皇帝承认自己是已经过继给明孝宗做儿子了,要求他认孝宗为过继后自己的父亲。
嘉靖皇帝却只将孝宗认作自己的伯父,于是便造成了以谁为世宗皇考,也就是在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对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斗争。
、
大礼议中所产生的帝系传承问题,本质上是反映着在明朝中期的时候,皇帝的权力(皇权)与大臣权力(阁权)的暗自较量。整个大礼议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经历了三年的时间(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最终以嘉靖皇帝用施加强权压迫的方式取得胜利而结束。
大礼议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政治斗争,或礼仪之争,实际上是对武宗遗诏的法律诠释过程。世宗和张璁赢得大礼议的胜利是法律的胜利,并捍卫了明朝法律的尊严并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秩序。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嘉靖皇帝为何能通过大礼议夺取权力。一、大礼议事件的实质
大礼议事件并不是一场普通的礼法冲突,它实际上是一场皇权与阁权之间明争暗斗的政治之争,也就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旧政治势力与新登基的嘉靖皇帝之间的较量。
明武宗突然去世后,明朝的各方势力都开始有所动作,稳定的政治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大礼议事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之久,原因就是因为登上皇位的嘉靖皇帝并没有拥有全部的皇权,很多权力仍然掌握在权臣手中。
也就是说,大礼议事件是明朝中央政权由明武宗过渡给嘉靖皇帝的必要道路,也是明代恢复良好政治环境的必要途径。
在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获得了的胜利,而以杨廷和为首的老势力则一步步的失败,本质上这就是嘉靖皇帝的皇权在慢慢地掌握,在大礼议事件中明代的政治秩序在慢慢地恢复,政治环境也在逐步回归正常。
大礼议这个争论跟明代其他时候发生的廷臣集议实际上是不同的。如果只从礼法上找文章作为论证的依据,然后对大礼议进行简单的礼法说明,是不能够真的看到大礼议事件后的本质特征以及包括它在明代政治历途中所产生的特有作用与影响。二、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事件中为夺取权力所使用的手段重用张璁等一系列大臣,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
嘉靖初年,在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刚刚登上皇位后。
内阁的首辅大臣杨廷和便伙同朝廷上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上奏想让嘉靖皇帝改口称他的伯父(也就是明武宗之父)明孝宗做父亲,以及改口称他的伯母(也就是明武宗的母亲慈寿皇)做母亲,要求嘉靖皇帝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改口叫做叔父,亲生母亲改口叫做叔母。
对于这个有些不合乎礼孝之法并且有点难为人情的提议,嘉靖皇帝认为如果这么做的话是对亲情的背叛,是对自古以来孝文化的偏离,并且他觉得这个提议也非常违背常理,于是便断然拒绝,以自己退皇帝位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提议的极其不满,表达自己拒绝意思的坚定。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一日,当时已被录为没有直接当官的张璁写了一篇奏文给嘉靖皇帝表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知道了现在朝廷上议论说皇上入嗣接替武宗做了皇上,应该把孝宗皇帝当作自己的父亲,改口称兴献王做自己的叔父,称兴献王妃做自己的叔母的事情,这未免和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事一样过于拘泥固执,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复顾其私亲之说耳。
大礼议前期的经筵,很多时候都与世宗追尊生父名号的论争相关联,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随着杨廷和等阁臣的离职及杨延和的相护者遭到打压之后,大礼议后期友好的君臣关系逐步建立起来。费宏、杨一清等武宗旧臣受到世宗的重用、优待
而大礼议后期得到世宗重用和赏识的自然还有张璁、桂尊、席书、方献夫、霍留、黄绾等议礼新贵,这些嘉靖皇帝重用的大臣也是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可以快速收回中央权力的有力推动者。
在对大礼议事件的评价中,学界大多对明代的嘉靖政治持否定和消极态度。
传统观点认为,以非常方式即位的明世宗因大礼议而排斥杨廷和等老臣,是嘉靖政治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