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是个怎样的皇帝?充满了搞笑和荒诞

历史朝代 2023-03-22 09:03www.nkfx.cn历史朝代

  说起特立独行的,是排第一号的,有内廷办公场所却要自己修建另外一个。在宫中让宫女扮做集市上的商人,在宫中营造出民间的繁华景象。封自己为大将军,亲自出兵攻打造反的人,捉住之后又将人放了,再捉一次,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祖籍安徽凤阳,是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

  “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这句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临死前说的,意思大概就是“我的病治不好了啊。将我的意思传达给皇太后,国家大事,要和大臣们商量着审慎处理,以前失误的事情都是我的过失,不是你们能够预料并且处理得好的。”能够在死的时候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且交待国家大事,想必这位皇帝也应该持操有度,是位明君吧。但事实却恰好相反,这却是大明最经典的一位搞笑皇帝朱厚照,也是中记载地最烂的皇帝之一。

  先来说下这位皇帝的荒唐事迹吧。在宫里面,侍太监中以为首的八个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称为 “八虎”因为被皇帝朱厚照宠爱,权利巨大,,肆意排击反对他们的大臣,有皇帝在后面撑腰当然就身板硬!他们八人就被分配到禁宫各处负责各种事物。朝廷大事有这几个宦官顶事了,可自己没事做啊,所以这几个阉人当然要讨好皇帝,天天都送些什么猎鹰,猎犬给皇帝玩,又陪他出去打猎,耍舞弄剑,每天歌舞游戏相伴。所以东宫也被称为“百戏场”。朝政有人看料了,朱厚照每天就纵情,起居无常。

  他曾经在宫中叫太监扮演市集里面的商人,在宫中模仿市集,设立各种商店,自己一个去走市集,觉得不过瘾了,居然还模仿妓院酒楼,叫宫女扮演歌姬。皇帝就是皇帝,感情来了个真人版的模拟人生。这还不算过,他在宫中一角落建立起了“豹房”,作为自己的一个新天地,强抢民女,与多位女子在豹房里面寻欢作乐,终日游戏寻欢,而豹房就变成是他饮食起居的地方,甚至是当是大明的统治中枢,有时候奏折都是发到豹房里去的。还有一次,因为玩灯导致乾清宫着火,他却干瞪眼一点也不着急,拍手称快说棚大焰火,真是一位奇人。

  这位搞笑皇帝不听违背先祖的意愿,经常找理由出京巡游,更出格的是,他不仅是长年住在“豹房”,还经常去边防重镇宣府为长驻,动不动就封自己为什么大将军,封自己为郡王,身为万金之躯不听阻劝竟到前线要带兵打仗。军队成功缉拿敌人他却有想要放回去,再让自己亲手抓回来的离奇想法,令人苦笑不已。

  不过,朱厚照成为昏君,有一定的原因是被逼的,看他小时候天资聪颖,许多事情一说就懂,深得别人喜爱。2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刘瑾一伙人从小就跟朱厚照一起,所以深得他的信任。而朱厚照思想比较开放与新奇,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心,却缺少皇帝的统治姿态,所以行为一直被文官限制着,文官的语言作用是非常大的,一直限制着朱厚照的,要有天子的风范,要符合道德思想,要成为世人的典范。这诸多的限制使解放个性的朱厚照很反感,所以他要找地方发泄,要寻欢作乐,要和文官作对,就只能任用自己喜欢的信任的宦官,并且做出种种怪诞的行为,有一定的原因是想报复文官,因为朱厚照的个性极强。

  史书上把朱厚照贬的一文不值,说他豹房御女无数,骄奢淫逸。其实写史书的也就是文官,里面不多不少也应该有一些丑化成分。其实他很有想法,想要建功立业,即使荒淫过度,也会上早庭,批改奏折,豹房固然是他的安逸享乐之家,却更是他处理军政大事、接见大臣与贵宾的办公场所,说是中央枢纽也不为过。他虽然很少去内廷,但却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重大的问题。即使有时候不想上朝,明武宗也会传达自己的圣旨指令内阁执行。而正德朝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朱厚照的许多决策,大多都是果断而正确的。他会去体验老百姓的平民生活,还亲自带兵打仗,并且手刃一人,使蒙古军再也不敢犯边疆,也是挺深得人心的。

  说他是昏君,其实昏就昏在他任用小人这一方面,这也是被逼的,无可厚非,从小陪他长大的宦官自然变成最亲近的人,也是自以为能够信任的人,不过他后来弹指间诛杀刘瑾的行为也能够显出他的果断和坚毅。然而,他没有亡国,没有杀死一位忠臣,即使如何恼怒文官的行为,也没有赐死。他广开纳言,即使是地位极低的小官也能够发言。从他组织平定了一次农民起义,还有平定了宁夏安化王的谋反来看,他是具有军事统治力的,有一定的军事才华。这样一位极具个人色彩的皇帝虽然在封建传统的思想上来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昏君,但他却为开放思想做了先驱。再回去看他最后临死前说的话,其实也不算是很糊涂君王。三十一岁驾崩,却没有一子一女,回看多年的纵欲过度,这就难免有一丝悲哀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