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身低微,为什么却能开创强盛的汉朝呢?

历史朝代 2023-03-22 09:04www.nkfx.cn历史朝代

  作为汉民族的始作俑者,这位出身布衣的草根英雄,身无长物,却能手提三尺利剑,一统天下。刘邦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公元前198年5月,洛阳正在开一场庆功大会。此时距离当年举兵起事已过去12年,大会的主角汉高祖,这个男人58岁了。他是得意的。白手起家,搅动风云,一介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四海之内,几人能够?但他似乎又有点伤感,这一路走来,眼见多少变幻,白发黄沙沉埋,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走到权力的顶点。我为什么能成功,老对手为什么失败?他想要一个答案。

  群臣纷纷对答,“陛下大方,舍得封赏,而项羽遇到有功之臣,印把子在手里都快磨坏了还舍不得发下去”。其实刘邦心中早已有了思虑已久的答案。“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后人也确实把这点作为混混刘邦能取天下的最大秘密。刘邦能用人,善用人,人尽皆知。但能用“”,就是他成功的缘由吗?恐不尽然。或者是另一个翻遍历史者出的中国成大事者的必备特质爱才如命;;杀人如麻。这三要素是刘邦致胜的答案么?恐怕也未必,第三条套在项羽身上显然更合适。那么,草根刘邦胜出的真正原因何在呢?在我看来,刘邦身上有一种卓越领导者的特质空。心是身之主宰。佛家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能空空如也,空灵无碍,便能情顺万物,应变无穷。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在《项羽与刘邦》中,便把刘邦称为一个“包着空气的大袋”,他写道“这个人总是一览无余,没有鲜明的主张和立场,就像一个大袋子。没装东西的袋子形状不固定,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唯一的好处是有容量。这反而比贤者更能成为栋梁吧。贤者自己的思考力不论多么优秀也总有界限,袋子却能容纳贤者为己所用。”空,故能诚,故能容,故能仁。正是一个“空”字,成就了刘邦作为一个杰出领导者的三大特质,也助其赢得了整个天下。

  刘邦起事前,常去王媪和武媪的酒馆喝酒,从不给钱,老板娘却很高兴,因为他就是酒馆的网红。他一去,大家就都跟着去了。为什么,因为刘邦自带一种开朗活泼、亲切可人的气质。他一进酒馆,“店内外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快活和后世孔乙己带给酒客们的快活不同,不是因其滑稽好笑,而是因其开放、爽朗,带给人的愉悦甚至敬服。空,故无蔽,能以本色示人。正是他的真实洒脱,本色风范,折服了他优秀的同乡萧何。萧何尽管在办事的具体才干上远胜刘邦,也知道他“多大言而少成事”,却被他的可爱可亲弄得,俯首甘为牛。刘邦没有学识,这是他的不幸,却也是他的幸运。正因为如此,读书人虚伪的一面,他几乎没有丝毫沾染,我自本真任天然。需要示弱的地方,他直接低头,没有逞强、遮掩。在被问为何追随刘邦时,便说,“没有我,刘大哥就只是一个呆木瓜。”萧何、、、、郦食其、孙叔通、韩信、、、、夏侯婴……刘邦麾下将星如雨,谋士如云,人才济济。正是因为自然天真、洒脱不羁、不事算计的个性与魅力,他才能集结起这样一支出身各异而各有所长的豪华团队。真实与真诚是领导力第一要义。反观现时有一些企业领导者,要么成了带着面具四处耍宝的演员,要么自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实际上却是脱离了真实的人性,与团队自然也渐行渐远。人都爱登峰自高,却不知平地托起高山,静默无言。站在地上的人,最踏实。

  与项羽这种名门之后不同,刘邦并不把世界看成黑白两色,他眼中的世界,很多时候就像他童年里看到的自己和别人,是灰色的。空,故能虚心以容人。,他用人所长,而不求全责备。陈平投奔刘邦的时候,几乎是个劣迹斑斑的人。属下常有议论,陈平跟嫂子有染,又换过好几个东家,才来到刘邦阵营,而且还收受下属的钱财贿赂。刘邦听了,找陈平来谈话,问他忠诚和贪污问题是什么情况?陈平说,我在魏王和项王那里,他们都不听我的,听说大王能用人,我就来归附了。我孤身而来,没有工作经费,只能这样。钱都放在这里,你要不用我的计谋,我就走吧。刘邦听了,马上给陈平道歉,不问了不说,还给升职加薪。陈平后来献了好几个关键性的大计。其实,之前陈平的推荐人也给刘邦解释过,此人是有缺点,但确是有用之才。“我说的是本事,你说的是品行,当今大争之世,即使他有再好的品行,但没本事,有什么用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对于企业而言,本事和品行哪个更重要?做人和做事哪个更重要?很多企业家都会宣称,德重于才,做人优于做事。但已故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也为经营者们留下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应先懂得做事,了解做事的事理,把事情做得彻彻底底,才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常常说如何做人,那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理想化的。我们提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可是在外国则只谈做事,少谈做人,他们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很有成就吗?,我认为事要做得好,才谈做人。”刘邦的大将韩信也是低情商,只懂做事不会做人的风格。他直言领导只能带兵十万,而自己多多益善。类似这样狂傲的话,他给刘邦说过很多次,刘邦却从不介怀,还“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对韩信器重非常。所以,韩信有了谋反实力的时候,也无异心,面对下属屡次劝进,始终不为所动。韩信想当齐王的时候,刘邦正被项羽围困,焦头烂额。初听消息,他很是恼怒我在这儿忙着突围,你还问我要官做呢?张良、陈平在旁提醒,这时得稳住韩信。刘邦马上转变态度,让手下赶制齐王印玺,授予韩信。刘邦有个老乡,常在背后说刘邦坏话,都传到了他耳朵里。刘邦却进右耳出,并不给小鞋穿。荥阳城破,刘邦遭遇危难之时,纪信甘愿假扮刘邦佯装投降,救了刘邦一命。在激发并听取合理化建议方面,刘邦也是领导者的典范,他无意于做组织里的最强大脑,谁有好主意,就听谁的,少有刚愎自用。他看不起儒生,还往他们帽子里撒尿,但陆贾忠告他马上得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之后,他很快醒悟过来,让陆贾把古今成败得失著述为《新语》一书,时常翻看,“其后过鲁,又以太牢祠”,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入关中后,刘邦一开始也想入住秦宫室,坐拥美女、财宝,樊哙、张良都劝,你是想做富家翁,还是想要天下呢?刘邦赶紧听从劝告,还军霸上。领导者都是有所成的人。事业的成长往往也伴随着成见与傲慢的增长,自衿自是,专横独断,成为阻碍其继续进阶的心魔。像刘邦这样知人之长,容人之短,听人之言的,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前几年在山西某地和一个企业家朋友见面,听他讲过一个难忘的故事。当地有个龙头企业,两位创始人早年同心同志,艰难起家,企业渐上轨道,一度成为当地头牌,大老板便有些膨胀。一天中午,公司食堂做了大家期盼已久的花糕,一把手忙完事走上饭桌,看见二把手竟没等他,兀自抓着一个花糕开吃了,当下便觉很不痛快,一下子变了脸色。就为此事,两人很快闹掰,企业不久后就分崩离析。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便这样毁于一个花糕。当地知晓两人创业历程的人,谈起这个故事,都叹息不已。

  很多人也会疑惑,刘邦逃亡之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要地推下车。自己的老父亲遭威胁要被烹煮之时,他还向对手要一杯羹。这样道德水准的人,凭什么赢了?推而广之,在历史上的多次争霸对决之中,好像取胜的往往是道德方面不占优势的,这是什么道理?我想,个中原因恐怕有两条。第一,取胜者往往爱天下胜过爱自己,,在他们认为必要之时,为了所谓的天下,甚至自己的亲眷都可以牺牲。这类人在此方面的认知确实异于常人。

  《演义》中便有类似情节拼死从曹军的刀剑丛林中救下的幼子阿斗,送到他面前后,刘备却接过襁褓中的婴儿,往地上一扔,悲愤道“为你这孺子,差点痛失我一员大将!”“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在他们眼里,唯有“天下”才是真正的“大德”。

  第二,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与对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更能得人心。空,故能无常心,而以百姓心为心。不可否认,早年被视为乡间无赖的刘邦身上却也有一种“大仁”在。《-高祖本纪》中对他的描述是“仁而爱人,喜施”。他在当泗水的小时,要把几百需服劳役的奴隶从沛城押送到咸阳,他知道这些老乡到了终点后干完活就得死,很不忍心,就纵容他们逃跑,剩余的人,就带着他们一起潜藏草泽。入主关中后,他将暴秦的法律一律废除,与民,秋毫无犯。老百姓感激不尽,纷纷献礼,他也一概不受。登基回乡,他把家乡丰县和沛县的赋税徭役永远免除,使得父老乡亲。

  反观项羽,在这些方面,做得实在差劲。向其投降的20万人,被他生生活埋;颇有民望的义帝,被他于流徙途中暗杀;更火烧咸阳,把诸多古迹奇珍,“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仅当时,后世也一直为之叹惋遗憾。而上,又当断不断,犹豫不决;初有小成,天下未得,便满心想着要衣锦还乡,。从这个维度来看,尽管项羽也有对部下慈悲仁爱的一面,而且骁勇冠绝当时,但作为一个领导者,却终究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与对手的境界、格局相去甚远。毛泽东便曾评价刘邦为“封建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而对项羽则是“不可沽名学霸王”。刘邦的厉害,便是厉害在“空”上。能做到这个字,便能不为自我和外物所拘,不为傲慢与偏见所误,本色示人,知人善任,从善如流,顺势而为。刘项两人都曾看到过的威仪无量,一个当时感慨大丈夫当如是耳,一个从此誓言彼可取而代之。由此,拉开了一个争雄时代的大幕。楚河汉界、汉风楚雨这一段岁月,当为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华彩篇章中,最为恢弘多彩的段落之一。如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刘项作为两大对立阵营领导者的成败得失,永远值得后人探求思索。尽管“原来刘项不读书”,但这两位人杰作为人格史与创业史上的独特标本,却无疑会成为后人永远能汲取营养与示的活教材。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创造出由一个泗水小亭长扶摇直上成为的历史传奇。他缔造传奇道路上的辅助能臣萧何、樊哙、、周勃等纷纷从市井的、边边角角的小官小吏一跃成为西汉不可或缺的人才,这在历史上也堪称一个奇迹。

  这个历史上十分典型的草根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必然有他们独到的过人之处。

  一是刘邦浮夸的外表下,深藏识人之道

  刘邦虽然仅是一个小小的亭长,甚至是个的小流氓,但刘邦一直胸怀大志,浮夸的外表下藏着一份鸿鹄之志。《史记・高祖本纪》原文记载如下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有一次去咸阳做事,正好赶上秦始皇巡游,盛大的场面实在壮观不已。刘邦见到此情此情不禁失声感叹道"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如此风光无限"。此时的刘邦尚且是一介布衣,但从此话中可以看出他宏伟的抱负和异于常人敢想敢做的魄力。

  刘邦发迹前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无所事事",他们一家老小都勤勤恳恳的耕种农桑,唯有刘邦成日与一群市井无赖喝酒撒欢,搞得刘老太公十分头疼,一家人也不怎么待见他。由于刘邦不干活,经常夜不归宿在外厮混,其年幼的儿子只好跟着自己的母亲下地干活。

  刘邦虽然表面看起来不管老婆孩子的死活,实际上在自己的老家沛县混得可谓风生水起,汉初名臣樊哙、萧何、曹参、周勃、陈平、、夏侯婴、卢绾都是自己当年沛县时候的老哥们,这些人中有的是县衙的小官吏,有的是专业屠户,来路十分混杂,但都以刘邦为人仗义,这群人打心眼里佩服他。

  刘邦并不是什么人都会结交,他结交人必定经过自己的一番考察。比如后来匡扶汉室,再造乾坤的周勃。刘邦刚刚聚义之初,周勃便十分积极响应,跟着刘邦率先登城,刘邦发现周勃的勇气和忠诚度非一般人能够比拟,是位不可多得的反秦人才。

  再比如淮阴侯韩信,虽然不是沛县的老哥们,而是由项羽处跳槽过来,经过萧何月下追回并强烈推荐,刘邦与之进行深入的谈论军事,发现韩信的军事眼光不是一般的将领所能相提并论,于是、修筑拜将台,把韩信由一个无人知晓的小人物抬到大将军的职位。事实证明,沛县时的老哥们,加上后来的韩信,刘邦一个也没看走眼,个个都身怀绝技,掌握异能。

  二是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之道

  单单靠着精准的识人眼光,也只能把优秀的人才选出来。当能够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上,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刘邦用人上有自己非常独到的一面,那边是疑人不用和用人不疑。刘邦不怀疑自己的手下,也是闻名于史。

  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是陈平。陈平此人不用多讲,品行和名声恶劣到与刘邦不相上下。最初的时候陈平跟着项羽混,后来偶然结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转而死心塌地投靠刘邦。虽然沛县的老哥们也都不是英明神武的人物,但大家都十分看不起陈平。一天到晚挤兑陈平,逮着机会便向刘邦打小报告。

  陈平早年的行为确实拿不上台面,因为""令人不齿。刘邦却不以为然,他觉得陈平品行有问题,那也是早些年因为生活贫苦所致,何况陈平的才干对自己来说是刚需。刘邦先是安抚旧臣,再向陈平解释自己的老哥们因为时间的缘故还没有接受新人,希望陈平继续跟随自己,陈平十分感动,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打天下。

  刘邦年轻时候,一起厮混的刀笔小吏萧何,刘邦把萧何安排到合适的大后方,萧何依靠遗留的文书和地图,大力为刘邦发展社会生产力,源源不断的后勤配备为刘邦成为皇帝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韩信平定齐地时,要挟刘邦封王。刘邦虽然愤怒,好在张良和萧何及时提醒下,才立马掉转态度答应韩信的要求。这才有韩信拒绝项羽的请求。恰恰是刘邦给予韩信充分的信任,才使得韩信经过一番利益权衡后拒绝项羽。对此,韩信曾表示过,刘邦为人大度,对于部下的信任比起项羽何止百倍。

  三是时势造英雄

  俗话说"成事者,天时"。刘邦和部下虽然是主仆双方互相依附和成就的关系,能够成事必然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秦末是最好的舞台,刘邦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手下运筹帷幄、浴血奋战,一步一步入主天下。

  一方面秦朝实在是太过苛刻残暴,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厌倦暴秦的情绪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刘邦与人和善的亲和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显得十分耀眼,特别是进入咸阳后和百姓约法三章,以彰显出自己的个人魅力。

  另一方面刘邦的死对头项羽是个不足以成事的人,连自己唯一的头号大谋士范增,项羽都不能用,气的范增大骂项羽"竖子不可与谋"。一顿大吵之后负气出走,在还没回家的路上,就因为背上的大疮发作而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