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身份证,古人如何自证身份?

历史朝代 2023-03-22 09:04www.nkfx.cn历史朝代

  在古代,没有身份证的古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奇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9年,任用,并在全国推行各类变法。其中,第一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的改变。按照当时规定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其中所指的户籍凭证就是“照身贴”。此时的照身贴包含持证人姓名、职业、照片和公章四项内容,与当下的身份证极为类似。但由于当时没有摄影技术,持证人的照片通常由画师画下,,也时常出现画像与本人存在出入的事情。

  到了隋唐时期,身份证既没有指纹信息也没有出生籍贯等栏目,通常情况下仅记录着持有人的“姓名”、“官职”两项信息。,古代的身份证与其说是身份证,倒不如说是官员证来得更具体形象。而那些没有地位权势的平民百姓们则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古代身份证只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拥有的物件。

  虽古代身份证多为官员证,但其形式却丰富多样,其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普及。

  配套鱼符作防伪

  为了避免他人冒用,鱼符在制作时也设置了特有的防伪标记――鱼袋。鱼袋顾名思义则为装鱼符的袋子,不同等级的鱼符配有不同的鱼袋,每当召见时,不仅需持符觐见,还得带上相应的鱼袋,两样。而到了,有些官员甚至舍弃鱼符只用鱼袋来表明身份。

  除此以外,鱼符在制作时还根据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可根据鱼符材质的不同,直接判断核实持证人的信息。时期,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持黄金鱼符;五品以上官员持白银鱼符;六品以下官员则用铜料鱼符。鱼袋也据此配用相应的金、银装饰。但景云年间则改为着紫衣者配金饰,红衣者用银饰。此时的鱼符也不再是单纯的官员证件,也从一定层面上作为身份证件使用,故卸任后仍可一直使用。

  僧侣、学子有证明

  在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之中的古代中国,寻常百常都安居一地,鲜少出门走动。但古代百姓中还有许多流动群体如赶考学子或僧侣等。

  在僧侣们四处传播佛法的过程中,有不少情况需要用到身份证明文件,而度牒就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在也称为祠部牒。度牒通常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等信息。若僧尼持有度牒,不仅有了身份证明文件还相当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保障可免除地税徭役。对于没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则称为私度。一旦经由官府发现,不但会给予处罚,还将勒令还俗。

  而对于前往京城赶考的学子或外出经商的商贾,则须持有路引才可放行。年间历法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该公文被称为“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当时的“路引”不仅是离乡证明,也是人员信息证明。

  区别于隋唐的符器,明清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轻便易携带的牙牌和腰牌来作为身份证件。不仅有“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而此时的牙牌也改名成了腰牌。为了防止他人盗用,位高权重者的腰牌上还会记录其面部特征,相当于现代身份证上的本人照片,该法极为有效地避免了冒用腰牌的事件发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