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出身名门,为什么在演义中那么不堪呢?
出身名门“汝南”,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有“四世三公”之称。就这样的人物,为什么在《志》里面被写的如此不堪呢?
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人物形象上,袁绍一直是一个刚愎自用、犹豫不决、狂妄自大、有勇无谋的人物,一手好牌却打得,完美的起步、强悍的实力却最终败于弱旅,忧愤而死!
称其‘,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对部下“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称曹操有十胜,而袁绍有十败,简直就认为袁绍就是一只纸老虎。
《三国志》写袁绍“有姿貌威容”,又评曰“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背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乃甚于羽远矣!”
袁绍,一个时代的主宰者,死后却受到讽刺与谩骂。这样的待遇并不公平,如果没有袁绍,东汉就不可能如此快速地灭亡;如果没有袁绍,中国便不会陷入长达一个世纪的混乱;如果没有袁绍,曹、刘、孙三家也根本不可能瓜分天下。无论是袁绍的胜利,还是袁绍的失败,都深刻地影响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
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前提下,东汉未年能称英雄者曹操、、三父子、、、袁绍、、等等,都堪称英雄!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
曹操是英雄这个没人反对,但袁绍能不能算英雄后世人评论就不一了。但仅以曹操为对比,袁绍足称英雄。袁绍是惨败于曹操不假,但曹操惨败赤壁也是事实,所以不能以成败简单去论英雄!而且官渡大败后,袁绍实力犹存,七年之后,曹操才最终灭掉袁氏集团!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其为庶出,在古代中,地位是很低的。但袁绍生得英雄伟岸、英俊潇洒,他的叔父袁傀(也位列三公,是东汉的太傅)很喜欢他。袁绍也不辜负叔父的期望,20岁的时候就出任“濮阳长”,做官的时候也有“清名”,廉洁守正,为当时所称道,袁绍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为人所重。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与、朝臣的斗争也越发白热化,袁绍应大将军所招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袁绍向何进建议,此前朝臣试图诛灭宦官不成,反而被他们集体屠戮,如果不趁着有利时机清除宦官集团,恐怕朝廷将大乱,袁绍多次建议,但何进始终不听,最终被宦官中常侍等人,骗入洛阳皇宫中杀害。这是东汉天下大乱的开始。在此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袁绍迅速领兵攻进皇宫,并斩杀宦官2000多人,长期危害整个东廷的宦官势力至此才被剿灭一空,使得整个东汉文官集团。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率领军队抵达洛阳西郊,窃取了袁绍为何进谋划的果实,董卓入京后乘机吞并了何进的部队,又命丁原部将吕布刺杀了丁原,也吞并了他的部队。由此,董卓控制了朝中大权,开始霍乱朝堂,袁绍因反对董卓,于是逃出京师,联络各地方诸侯,起兵讨伐董卓。
袁绍以冀州为根据地,相继攻下了幽州、并州、青州,成为当时整个北方最为强大的实力派,与此,他与曹操的矛盾也开始日益凸显,由此展开袁绍一生最大的败笔,战争初期,袁绍大胜,但因军师大败,许攸本人是个非常贪婪放纵的人,他之所以叛逃曹操,原因是因为当时袁绍接到举报,说许攸的家人在河北骄横放纵,到处欺负平民抢掠敛财,已经引发很大民愤,当时袁曹大战正在进行中,袁绍并未发作,反而是许攸这个墙头草,看到自己在河北的贪赃枉法事迹就要爆发,于是乎马上来了个叛逃投敌,将袁绍的机密告诉了曹操,使得曹操拥有了绝地大反击的机会,之后许攸在被榨干利用价值后,被曹操杀死。
袁绍病故太早,当时袁绍病故时军事力量依旧强大。最喜欢的儿子是冀州刺史,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次子是幽州刺史,这些地盘在东汉末年时期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若袁绍尚在袁氏子弟团结一致,只要打败曹操,北方其他军阀都不是袁绍对手,凭借其三代汉朝的公卿,如果是他进攻南方的话,有相当一大部分南方的士族会拥戴袁绍,统一天下非袁绍莫属。
《献帝春秋》“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袁绍兵败官渡后,忧伤不止,二年后病世。一个人死了还能受到当地百姓的如此爱戴,从侧面说明袁绍治理地方非常有方法,爱民如子。在权贵当道,乱世人命贱如草的时代,特别是袁绍出门世族,所以非常难道。
而袁绍死后,审配为他守城,终不投曹操。在兵改被捉后,大骂曹操。《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版)临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意思是,我的公主在北面,我的人头也在面北。
说明袁绍深得手下人心。一个人,能得到百姓拥戴,手下患心,绝非平庸之辈,肯定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袁绍也堪称英雄,但属悲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