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一首诗无“愁”字,读来却句句写愁
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同样是愁,因为各人的心境、遭遇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它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这种愁绪,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显得异彩纷呈。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亡国之愁,《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是离别之愁。总之,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表现愁绪的作品数不胜数。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山中》,便是与愁绪有关的一首经典诗作。它出自于初唐诗人之手,是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于咸亨二年(672),当时王勃正客居蜀地。所以王勃这首诗,显然是为了抒发自己身为一个天涯游子久居他乡的思乡之愁。不过要想将理解透彻王勃这首诗中的愁绪,还需要知道他此次客居蜀地的真实原因。
即当年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但这篇文章传到了唐高宗手中,却认为王勃意在挑拨离间,便钦命将他逐出了长安。所以王勃客居蜀地实乃无奈之举,本意也是想借着蜀地山水消解胸中的积愤,但反而却因蜀地山水增添了不少乡愁和烦忧。《山中》便是王勃被逐出长安后客居蜀地期间的一首代表诗作。
虽然王勃的这首《山中》,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将诗人久客思归的愁苦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正如《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对这首诗的评价:“寄兴高远,情景俱足”。即王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了一个生动、开阔的自然画面中,以此来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果概括来说,就是无一“愁”字却句句写愁,短短4句扣人心弦。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首先,诗的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即长江似乎也为我长期滞留蜀地而伤心悲痛,以至于长江之水也不流通了。离我万里之远的故乡,我可是时时想要归去啊。这两句诗中比较高妙的是,王勃不仅借长江起兴,还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了。从写法来看,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但是王勃此举却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因为当王勃立足高山俯瞰长江的时候,由于距离远,自然就看不清长江之上的滚滚东流,于是在视觉上便会呈现出江水凝滞不动的奇景。而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愁”字,但从“悲”、“念”二字中,其实就已经将王勃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表达的了。另外,“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在情感上也产生了共鸣,使得诗的境界变得浑壮了起来。
然后,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即何况此时已经是秋风劲吹,满上都是飘零、枯黄的秋叶在飞。显然,这两句诗是王勃对眼前环境和景色的描写。也就是说,本来诗人就已经“万里念将归”,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无形中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同样,这里也是没有一个“愁”字。但它却是以景结情,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俱是诗人内心愁绪的体现。
综观王勃的这首《山中》,无论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还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秋景,其实都无形中增加了诗人思乡的愁绪。短短的4句诗中,无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这是王勃水平的高超之处。同时,王勃此诗虽然是写愁,但是在意境上却辽远开阔,甚至还表现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总的来说,它扣人心弦,亦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