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呢?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在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呢?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我国自到明清,长期实行银两制,即以银子的重量计值,直到1933年“废两改元”后正式消失(但民间仍沿用)。不过,银两虽然是主要货币单位,但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市场流通货币,而此前则主要作为大宗货物结算货币,百常以铜钱为主。那么,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呢?由于历朝历代经济发展程度和白银保有量等原因影响,其实并不固定。
白银数量稀少,价值相对较高
唐朝作为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朝代,经济已经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货物流通较为频繁,但由于白银保有量相对后世较少,这一时期的白银从购买力来讲,那是相当值钱。
唐朝早期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即以铜钱和以帛为代表的丝织品作为主要法定货币,白银由于数量较为稀少,且价值过高的原因,在民间流通量其实并不大,一般只是作为大额交易的结算货币。
唐朝时期,一两银子通常可以折算1000文铜钱(即一贯),根据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物价计算,当时一斗米只卖5文钱,一两银子便可以买200斗米,即20石。唐朝一石约为现代59公斤,而现在一公斤大米的价格是3.86元。即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白银大约值4554.8元。
到了开元年间,由于通货膨胀,大米价格上涨至10文一斗,一两银子便可以买100斗米,也就是10石。即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两白银大约值2277.4元。
钱币制度混乱,只能计算大致区间
宋朝由于经济高度发达,商品流通极为频繁,导致现有货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使得宋朝的货币制度极为复杂,且各种记载也是矛盾重重。
根据《・食货志》和《续》记载,从时期开始,由于白银保有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银价持续上涨,一度达到一两白银可兑换两贯铜钱,即2000个钱(宋以“钱”为货币单位)。
与此,宋朝流通的货币也极为复杂,不仅各州都有权利私自铸钱,甚至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导致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而且,全国各地流通着多种货币,例如穿山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而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是不一样,这导致白银对铜钱的汇率根本不能做到统一。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我们姑且以两贯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的米价是1石300至600钱(之乱前后价格上涨,属于特殊情况)。也就是说,一两基本可以买到4到8石大米,以宋石约为现代66公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约1019.04元至2038.08元。(另有说法认为宋石为48公斤,那么一两银子便相当于741.12元至1482.24元)
白银保有量上涨,银两价值开始下跌
明朝时期,不仅朝廷持有白银开始增多,而且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多,大量白银从外国流入中国,使得白银保有量开始上涨,相应的,白银价值也开始下跌。而从明中期开始,铜钱地位已经急速下滑,白银开始取代铜钱成为了民间主要流通货币。
我们以明朝初年为例,此时的米价尚且比较稳定,当时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大米两石,明石约合现代94.4公斤,即万历初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188.8公斤大米。以每公斤3.86元的价格计算,万历初年的一两白银,大约值728.768元。
不过,从万历中期开始,随着天灾人祸的爆发,米价开始出现上涨,每石大米的价格始终在一两银子以上波动,到时期甚至猛涨到一两六钱,从而引发“横民倡乱,抢掠纷起”。我们取中间值以每石大米1.2两银子计算,明中后期一两银子大约只能买到0.83石大米,即78.67公斤,此时的白银一两大约只相当于303.6元。
随着外来白银的涌入,白银价值持续下跌
清朝时期,白银价值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朝中前期,白银的价值大约和明朝万历初年时相当。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海外白银疯狂涌入中国,导致白银价格开始飞速下跌。
例如清朝四十五年,苏州细白米每石1.2两,次米每石1.1两,即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0.83石到0.91石大米,以每石合70公斤计算,一两银子便可以买到58.1公斤到63.7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康熙四十五年时,苏州一两白银大约值224.266元至245.882元。
根据清朝军机处档案的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也就是说,此时一两白银只能买到0.68石米,以每石合70公斤计算,此时的一两白银只值183.74元左右。
,从两汉到明清,随着白银保有量从少到多,白银的价值普遍成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不过,从以上白银价值来看,电视剧和小说中人们吃顿饭便动辄花费数量白银,这种情况显然不太真实,例如《》中,按照以上换算标准,一顿饭就花了上万块,这简直就是进了黑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