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和丞相相比 两者究竟是怎么区分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宰相和丞相,接下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古代“丞相”与“宰相”仅仅相差了一个字?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丞相和宰相相比,究竟谁的地位更高一些?
历史类型的影视剧一直都是热播的剧目,通过剧中人物、故事的演绎,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社会的人物风貌和传统文化与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下,一直都是地位最高的人,皇帝作为天子,受命于天,掌管天下。而我们知道还有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便是丞相。可以说,一个好的王朝,可以没有一个英明的皇帝,但是不能没有一个贤良的丞相。作为皇帝的“大脑”,丞相辅佐皇帝管理朝政,总领百官,对于朝廷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时候大家就有疑问了,有了丞相,不是还有宰相吗?大家都听过《宰相刘罗锅》这部剧的大名,也有人总结中国的十大宰相,例如、、等等。那么,同样是相,二者到底有何区别呢?看了本文的讲解,别再稀里糊涂分不清楚。
不管是“丞相”还是“宰相”,都让我们感觉到他们是位高权重的国家重臣,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他们当作一样的东西,这二者有极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制度
在我国历史上,丞相是一个正式的、明确的官职名称,而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王掌控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统称,是一种体系、制度的一部分。可以说,丞相是包括在宰相这个概念下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相、相国、相邦等名称,在公元前设置相邦,之后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副手。初始,丞相只作为相国的辅职,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只有丞相官职被保留,直到杀丞相后才废除丞相,此后再无丞相。
丞相与宰相的形式不同
丞相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宰相制度里的一个具体职位,往往由、贤良慧达的名臣担任,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而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往往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形式。曾有历史学家认为,只要一个官职具备了两种权利便可以称其为“宰相”,这两种权利便是“议政权”与“执政权”。前者赋予宰相与皇帝讨论国家政务的权力,后者赋予宰相监察百官执行国家政务的权力。拥有这两项权利便是实实在在的“宰相”。
按这个标准,丞相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总领政务,监察百官,是理所当然的宰相。而在其他朝代,魏晋的尚书令、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等等都可以称为宰相,乃至明朝内阁、,虽然不再拥有宰相的极大权力,但是所行的职责却仍离不开这些。
所以说,“丞相”与“宰相‘虽然相似,却有根本上的不同。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而丞相却只能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宰相制度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宰相的权力再大也是为皇权所服务,宰相制度之所以会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那么多的称呼变化,都是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才会被统治者一再的削弱制衡。了解了这里面的门道,以后就不会再混淆丞相与宰相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