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名字都是由嗣皇帝命名的 道光皇帝陵墓
今天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皇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皇陵名字都不是自己起的,而是嗣皇帝命名的。和皇帝的庙号和一样,道光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清代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建成以后,在皇帝去世之前,官方都没有命名,在各种文书上都冠以“万年吉地”以代替陵名。比如帝的裕陵在他未葬入之前就称为“胜水峪万年吉地”。再如、的陵寝在建成之后,分别称为“普祥峪万年吉地”和“普陀峪万年吉地”。
还有一种情况也较为特殊,按清制,皇后如果死在了皇帝之前,是可以入葬地宫的,而不需要重修建陵。
比如帝的三个皇后都先于他而死,都被葬入了地宫;乾隆帝的皇后也是如此,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被葬入地宫。如此,皇帝陵在皇帝在世时便成了“皇后陵”,其名字也被称为“某某皇后陵”,如乾隆帝皇后孝贤葬入裕陵后,则称“孝贤皇后陵”,葬了几个皇后则写上几个皇后的名。
按照规定,皇帝陵和皇后陵要在皇帝、皇后死后入葬前才能正式确定陵名,也就是说这一任务是需要嗣皇帝来完成的,这里面含有后人送终,盖棺定论的意思。
,嗣皇帝为大行皇帝的陵寝命名也有一套程序,需要发布谕旨,令、九卿等商议,然后拟定出多个陵名,一般为5至6个,上奏给皇帝后,由皇帝从中挑选。
比如康熙帝去世后,帝发布上谕,让大臣们确定陵名,按例,雍正帝只要在大臣拟定的几个陵名中,用朱笔画个圈,就算是定下来了。但雍正帝为此大秀了一把孝顺之心,他刺破手指,用指学将“景”字圈了出来,由此康熙帝的陵寝就被定为了景陵。
同样,雍正去世后,乾隆也发布上谕让大臣拟定陵名,大臣奉旨进呈了“泰、裕、瑞、宁、长、兴”6字,最终乾隆选用了“泰”字,确定了雍正的陵寝名。其后的帝也是如此,由道光帝代为拟定陵名。
可到了道光帝的时候,他的陵寝名就不是拟定的了,而是越俎代庖,自己起的名。不过,道光帝是一个十分讲究奉行祖宗成法的皇帝,他自然不会公然违背祖制,而是采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办法。
道光帝的曾明确表示,他非常仰慕关外的盛京三陵,他在西陵龙泉峪建的陵就是仿照盛京三陵建的。他非常希望自己的陵将来叫“慕陵”。可是陵名按例只有在自己死后由嗣皇帝才能确定,自己没有命名权。
道光帝,终于想出一条妙计。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十二日,他巡视自己的陵寝,随行的还要皇四子和皇六子奕,道光帝将他们召到御座前,命他俩恭读自己早已写好的一道朱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读完,便将这道谕旨藏于隆恩殿的东暖阁内。
两年后,道光帝驾崩,奕札继承大统,是为咸丰。咸丰帝在为父皇确定陵名的时候,想起了两年前父皇给自己的拿到朱谕,反复思量,最终悟出了皇父的良苦用心和谕旨中的深刻含义,原来是父皇在暗示自己用“慕”字命名陵名。
得亏咸丰帝有心,道光帝这才如愿以偿,如果咸丰帝当时一时疏忽,也让大臣进拟陵名,那么大臣们未必就会将“慕”字选入其中,如此的道光帝恐怕也是难以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