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占据优势的项羽,为何会败给刘邦呢?
与争天下,开创了汉家四百年基业,历来被史学家,刘邦,论地位,不过是一小小,而项羽却是贵族后裔;论才能,与项羽打仗是“屡败屡战”;论人品,贪财、好色、,几乎可与流氓划等号,而项王却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历史或现实就是这么奇怪,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愣是把的人中龙凤逼得“乌江自刎”,个中原因,着实值得玩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刘邦曾给自己的成功作了明确解答:“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筹措钱粮,管理内务,我不如;统兵百万,战无不胜,我不如。这三个人都是人杰,而项羽只有一个,都不好好使用,这就是我战胜项羽的原因。”但更深一层次的东西刘没说出来,就是为什么他能用人而项羽不能用人,我看,项羽未必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但为什么他用不了人呢?我认为,项羽好“名”,刘邦唯“实”!“名”可以解释作一种道义的框架,“实”就是实用主义,与时而变。
就以用人来看,不要忘了,陈平、韩信都是从项羽麾下投奔到刘邦手下的。那项羽为什么不用这些人呢?恐怕和项羽过于注重名声有关,陈平有“欺金盗嫂”的前科,贵族出身的项羽自然是厌恶这种的“小人”的,根本不会信任,更不会重用。但就是这个“狡诈”的小人物在刘邦那里大显身手,离间项范、解高祖,立下奇功。至于韩信,堂堂贵族后代,甘心受漂母施舍,还要将古今唯一的“胯下之辱”载入史册,将名声看得重于一切的项羽当然对次不齿,瞧不起此等猥琐的“小人”,但就是这个小人渣设下,雪了被项羽鄙视的耻辱。而刘邦因其自身也不高贵,用人是唯才是举,看重人的实际才能,有贵族、有儒生、有屠夫走卒、有降将,可以说是,“用人才”。项羽的才智、勇武、品格都不同反响,二十出头就成为“”,以其贵族世家的眼光看,自然是“环顾宇内,无有可用之人了”,但他不明白,乱世之中,最是草莽出英雄,瞧不起小人物的结果是霸业尽失。
再以放权来看,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是“小气”,官印拿在手里磨得角都没了,也舍不得封赏,恐怕一是认为对方才能不足,二是对人的不信任,还是被他心中人才的标准捆住了,也不懂得用时笼络,用完削权的权谋,结果只好每战亲临,靠自己一个人打天下。刘邦可不同,旗下人才济济,个个都能,开辟了许多战场,集天下之力与项羽对抗,就因为他“舍得放权”,处处显出天子的大气恢宏。当在前夕来告密时,刘邦立即与他结为,可不管自己的女儿委屈不委屈;能听从萧何的建议使韩信位列曾立下的将军们之上;当刘邦被项羽围困时求韩信来救,毫不吝啬地封他为几乎与自己的“齐王”,还随机应变地说“大丈夫要作就作真王,作什么假王!”在垓下决战时将百万大军完全交与韩信指挥,他难道不怕韩信拥兵自重吗?当然怕!但刘邦有赌徒性格,可以在重要关头,先把眼前最大的敌人消灭了再说,过后再收拾潜在的对手,显示出他通达权变的气度。
在信义问题上,鸿门宴是上天赐给项羽的机遇,可惜被他白白扔掉了,就因为一句“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王”,就觉得杀刘邦理屈,还怕人说自己,把自己的密探都出卖了;好不容易抓住一堆人质,只签了个“楚河汗界”,就把筹码给交出去了,忘记了“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毫无保障力量”,刘邦可是刚转过脸就又打回来了;刘邦与项羽作战没一次胜利的,但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项羽却是“纵江东父老怜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人!”拔剑自刎,这就是说,项羽看重的是常胜将军的光环,刘邦要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胜利,正如马基雅维里所说,君王需要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信义。
在对自己周围人的态度上,刘邦毫无骨肉之情,逃命途中三次将自己的老父、发妻、一女推下马车;面对生身老父即将被烹,竟恬不知耻地说“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分我一杯羹!”诡诈之至、狠心之至!项羽却截然相反,垓下被围时,首先想的是“虞兮虞兮奈若何!”乌江边想让自己心爱的乌骓马活命,士兵受伤时流泪难过,但这些都被韩信等人视为“妇人之仁”,除却人品的高下,项羽似乎并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不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活着”就是最大的实际。既不能随时而变,能屈能伸,就只能“为鬼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