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投降派的谯周,为何被称为“蜀中孔子

历史朝代 2023-03-22 11:02www.nkfx.cn历史朝代

  被称为圣人,而后世的大儒者,时人也常以孔子称之,比如“关西孔子”杨震,“蜀中孔子”谯周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杨震(?――124年),陕西弘农人,前期大儒,官至三公之太尉,为官清正,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后被冤贬,饮鸩而死。后世子孙多有大才者,如汉末太尉杨彪,被所杀的狂士,乃至等,“弘农”名震一时。

  都说蜀地地狭人稀,然也有大才者,蜀汉鸿儒谯周便是其中之一,时人称为“蜀中孔子”。谯周是巴西人,乍一听像是个外国人,实则是蜀汉巴西郡人,即四川南充人。少而好学,博文强识,为一代大儒!

  主政四川时,见于谯周的才名,任其为劝学从事,后来又任典学从事,总之谯周作为蜀中儒生之领袖,基本上从事的都是教育工作。蜀汉后期禄大夫,都从未参与蜀政。

  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死于北伐图中的五丈原。明令禁止朝臣前去奔丧吊唁,谯周时年 33 岁,,腿脚挺麻利,一下就跑到五丈原去了。就这份知遇之恩的报答态度,倒也没有辱没其“蜀中孔子”的名头,仁义道德还是懂的。

  谯周除了作为蜀中儒生之领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还开馆授学。其最被人熟知的门生弟子便是《志》的作者陈寿。陈寿也是南充人,和谯周是老乡。

  公元 263 年,曹魏派钟会、邓艾、分路伐蜀。钟会率领的曹魏主力被阻于剑阁,邓艾直扑成都。一代大儒谯周却成为投降派的,力劝刘禅开城投降。

  此时邓艾虽兵至绵竹,但姜维仍率十万蜀军主力于剑阁,成都城内尚有数万守军,援军也从荆州出发,分两路疾驰蜀汉。理论上来讲,蜀汉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没必要这么着急,但谯周就是这么着急,而且显得太着急。

  在蜀汉最后的保卫战――绵竹之战中,诸葛亮独子,孙诸葛尚,之孙张遵相继战死。不久前之子赵广战死于沓中,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自杀于庙中,以身殉国。和这些后生小辈相比,这位大儒确实显得有些另类了。

  此时蜀汉除了一战,还有两条退路。一是退往南中,凭借险要地势自守,二是投奔吴国,以图再起,但谯周均予以驳斥。总之在谯周看来,赶紧投降才是上上之策。

  (刘备)

  三国之蜀汉政权,一直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的博弈,一是以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二是以前益州牧父子为代表的的东州集团,三市益州土著集团。益州土著作为,却被前两者死死压制,很难进入蜀汉核心决策层。

  这种情况刘备诸葛亮是明白的,刘备在时,任命了两位托孤大臣,一是诸葛亮,另一位便是益州土著领袖,这也是一种政治平衡和拉拢之术。但无论如何,刘备的荆襄集团一直是蜀汉政权的核心。

  对于益州土著集团而言,既然在蜀汉政权中无法立足,那么此时曹魏大军来犯,不实为一种政治投机的最好时机。事实也是如此,蜀汉投降后,谯周得到曹魏和后来的司的报答,封侯拜将。

  在诸葛亮、、姜维数十年的北伐战争中,益州土著集团一向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拒绝战争。他们名义上是为了蜀中百姓,要求休养生息,爱惜民力,实际上这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不满而采取的一种消极抵抗政策。他们不能在政治中获得收益,自然也就不想卷入这场战争。

  东汉以来,门阀大族逐渐成长起来,左右着各地及全国局势。这些世家门阀大族人丁兴旺,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一旦家族盘子大了,所牵扯的家族利益也就更大,他们在选择阵营时,也是望风而动,以保全家族利益、获分政治蛋糕为首要目标。

  俗话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和平时期,世家大族的命自然比穷人更金贵。但在乱世,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刀一枪都会扎个窟窿,只不过富人比穷人多了一些选择的余地和回旋的空间罢了。

  此时,谯周等人选择更为强大的曹魏也在情理之中。后,,走马灯似的上演。一部分北方士族跟着司马家族。留下来的世家大族谁都深通,但为了保全家族利益,均纷纷投入匈奴,鲜卑等胡族建立的政权,为其服务。

  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土著投降派,打折为百姓,为天下,为苍生的名义投靠了曹魏集团。但他们的选择却被历史无情揭露,后世大牛人如王夫之等都对这位蜀中孔子嘲弄有加。

  任何名义、任何形式的投降主义都不会受到历史的认可,比如,比如,比如汪精卫,比如谯周。

  即便他是真孔子,更何况他还是个假模假式的“蜀中孔子”。真应了那句话,“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