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鲁肃是个怎样的人?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历史朝代 2023-03-22 11:02www.nkfx.cn历史朝代

  提起,很多人会想起演义中的老实人,其实正史中,鲁肃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谋略家。今天就从鲁肃生平经历谈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鲁肃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人又乐善好施,天下大乱之时,经常出钱出地赈济附近乡民,颇得人心。鲁肃曾捐助大批军粮,所以与周瑜结下深厚友谊,之瑜将鲁肃引荐给,这一引荐引出了著名的策论“榻上论”,甚至不输于的“”。

  《志・吴书・鲁肃传》原文记载权即见肃,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为害也。今之,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是建安五年,比诸葛亮建安十二年的“隆中对”还早了七年,那为何“隆中对”广为流传,而“榻上论”反而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当时北方尚有、三子、三郡乌丸、等残存的割据势力,事态局势发展不是很明朗,尤其是袁绍,无论兵力、地盘都比曹操势大,鲁肃“榻上对”只提到鼎足江东;而诸葛亮“隆中对”时,天下局势已经初定,且符合后来历史发展进程,所以后世才如此推崇“隆中对”。而且两人的策论中,都提到将荆州作为战略要点,继而展开北伐,观点如此一致,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曹操大军南下占据荆州进而吞吴时,东吴大臣都劝孙权降曹,唯独鲁肃劝说孙权联刘抗曹,这与诸葛亮“外结好孙权”(“隆中对”原文)的战略。待鲁肃代替周瑜领军,与隔界相望,数次发生边界冲突,都被鲁肃好言安抚,因为他深知荆州作为战略要地,一定要纳入东吴版图,蜀吴之间应当互为援助,减少冲突以图共同对抗北方曹操,所以一直想采取和平手段逐步收回荆州。这样一来,行事手段虽显得有些文弱,但也由此可见鲁肃政治智慧绝不弱于诸葛亮。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原文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着,卿家军败原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由此可以看出,并非像演义中所说那样,而是双方都是如此,更可佩的是鲁肃区区文人,面对当世虎将并无丝毫胆怯,责问关羽话语有理有据,何来软弱一说?

  孙权登基时想起与鲁肃的“榻上论”,所以对群臣说昔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鲁肃的“榻上论”,体现了他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力,在与荆州关羽对峙时期,肯定了他卓绝的政治智慧,只是由于影视形象塑造没有完全表现,导致鲁肃成为三国最被低估的重要谋士。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