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经济发展有多迅速?是如何解决货币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今天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开放的朝代之一,在这一时段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世界领先。那时唐朝几乎是整个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度,外国人都十分想要亲自领略大唐的风采,实在没有办法亲眼见证的,则会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向往之情。普通百往不说,许多国家的当权者也积极派遣使节与唐朝进行友好交流,学习先进的制度以及文化,诗中有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样的盛世,历史上极其罕见。
唐朝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盛世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此。迅速只是一个形容词,只说它显得过于单薄,不能让人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得要说说这个“迅速”到了什么程度。唐朝前中期出现了钱荒,流通的钱币不能够满足人们日常使用的需求,货币不足。
唐朝建国之初,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还在逐渐复苏的阶段,发展水平实在不能算是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实行的是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更好地适应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这在立朝之初非常合理。
但随着经济不断地高速发展,在贞观后期,尤其是高宗、武后及玄宗三朝,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渐使钱帛兼行的弊端逐渐暴露。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体量大、不易与分割、运输存储困难等固有缺点渐渐不受到市场的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大打折扣,商家们更愿意使用铜钱,市场上流通的铜钱也随之增多,于是就出现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硬需求。很显然,唐王朝的官营铸币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流通中的铜钱短缺量日益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钱荒。
在这种情势下,一样类似于“银行汇票”的东西出现了,那就是“”。
《》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飞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办,就是上面新唐书记载的那一种。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这样的官方机构,之后带着凭证到自己目的地的指定地方取钱。第二种是私办,主要牵头人是大商人,他们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以及交易往来,代营这种“便换”,过程相似,以此牟利。
不得不说这种汇兑方式实在是高明,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有效缓解钱币的不足;另一方面,人们去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铜钱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化解。
银行汇票有了,银行又在哪里呢?玄宗开元初年(713)出现了银行雏形“柜坊”,比欧洲还要早几百年。柜坊经营的业务主要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并收取一定的佣金,当商人需要取时,凭着帖或其他信物提取。
柜坊这种机构是由更早的“邸店”而发展出来的。在最开始邸店只是堆放货物,不过唐初以后,邸店的功能被进一步开发,商客也可以在其中住宿。邸店还是客商之间交易的场所,邸店主人与牙人为商客作中间人,将货物卖出,或者采购,赚取中间费,利润丰厚。
诸多职能再加上收入不菲,唐朝中期之后,贵族官僚和寺院道观也坐不住了,纷纷开设邸店,一时间邸店如般大量出现。长安、洛阳、扬州这种大城市的邸店少的有就百余处,多的甚至达到三四百处。大城市发展还不够,到了唐中叶以后,郊外乡村也出现了邸店。在某些地区,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在关隘要道设邸店,为的就是强征行商商税,从中攫取巨大利益。
柜坊就是邸店的一部分职能纵向发展,单独独立出来的一种机构。代人存钱,有效地解决了货币不便携带的问题,为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唐朝的繁华直到今天还让人们心生向往,我们在学习唐史或者阅读唐诗的时候,总会被那种宏大的气韵所震撼。这样的商业发达的盛世最终还是在的动乱之中消失了,直到时才逐渐恢复,令人扼腕。昨日之日不可追,怀念过去盛世可以,但也不要忘了积极进取,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