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对谁更有利?
是北宋与在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之所以签订其实当时是辽国主动的,但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局势。
1004年,辽国大举入侵北宋,这着实把北宋吓出了一身冷汗,本来打算要难逃的,结果被宰相拦下了,而且在寇准的力荐下,宋真宗不仅没有逃,反而到前线督战,这对一个胆小的人来说是有难度的,简直是赶鸭子上架。
不过也正是有了的亲自督战,使得前线的士兵大为振奋,不仅力保澶州不失,反而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还射杀了辽朝统军萧挞凛,这让大辽大为震惊。
毕竟在之前宋辽长达二十多年的战斗中,北宋是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的,当时北宋主要是为了争夺幽云十六州,但是亲自北伐也没有拿下来,自己还差点把命留在那,此后北宋就不太敢北伐了,局势也发生了逆转,大辽反而几次南下不断袭扰北宋,北宋已经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御。
在两军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辽国的萧打算求和了,耗下去对她没有任何好处,毕竟是外线作战,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时降将王继忠也力劝求和,在他看来辽国取得进一步的胜果是不可能了,于是萧太后便派人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
这也是宋真宗的内心真实想法,他也不愿意打,但是由不得自己,现在对手主动求和,这对于他来说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是寇准却不同意,他认为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个时候更是彻底打败他们的好机会。
不过宋真宗非常坚持,他可不想放弃这个好机会,万一辽国反悔了,那么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寇准是不当家做主的,只好听皇帝的。
而在谈判的时候其实也挺搞笑的,辽国是主动求和,所以不太敢要求太多,可是北宋这边也着急忙活的要议和,宋真宗在之前就放话,只要不割地,可以多给点钱。
要不是寇准在使者前去之后威胁到不能给太多,否则结果还未可知呢。就这样,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
如果从直接效果来看,对辽国是有利的。否则萧太后是不会主动议和的,既然是想议和,那么必然是打不下去了,或者说损失会更大。
但其实从长远看对北宋无疑是最有利的。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
按照寇准的意思,这场仗完全可以打下去,甚至还有获胜的可能。但我们清楚宋真宗是不愿意打的,如果不议和,他接下来的行为是不可控的,甚至会回京也说不定,两军交战的最终结局可不是寇准说的那么确定。
万一继续打下去,一旦北宋被攻破防线,这对北宋的打击可不小。
而条约签订后,北宋不用在天天盯着北边,和平的边境对内政是有影响的,这也给了北宋机会可以休养生息,发展国内经济。
毕竟开封是无险可守的,如果两国交恶的话,那么辽国时不时的入侵一下,对北宋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