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都要被吴国消灭了 秦国为什么会出手帮助楚
还不了解吴楚战争的读者,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被大败,甚至要到了灭国的地步,秦国为什么要出手帮助楚国复国?
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率领的3万吴国大军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柏举之战,吴国大军虽然只有3万人,却是一手训练的精锐之师,而且还有、等卓越的将领进行指挥。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柏举之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值得注意的是,在柏举之战中,虽然楚国被吴国打败,都城也被攻占,可谓快要灭国了,,在这场战役的后期,秦国选择出兵救援楚国,再加上楚国各地的残余势力,从而击退吴军,成功复国。那么,问题来了,楚国被吴国打败,快要灭国的时候,秦国为何要帮助楚国复国?
一
,在柏举之战中,秦国之所以出手相救楚国,直接原因就是感动了。
在《・秦本纪》中记载“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乃得复入郢。”
公元前505年,吴国大军攻陷楚国都城,楚国已经到了快要灭国的时候。对此,楚国大夫申包胥千里迢迢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一开始不愿意理睬。对此,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正所谓“”,申包胥的诚心打动了秦哀公,后者表示“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为之赋《无衣》,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楚昭王得以复国。
二
,秦哀公之所以出兵,显然不会不止楚国大夫申包胥感动了他这一个原因。在时期,一个诸侯国愿意为另一个诸侯国出兵,往往和姻亲关系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时,就出兵帮助公子即位,是为。同样的道理,在春秋后期,秦国也和楚国形成了姻亲关系。从亲缘关系上来看,楚国当时在位的君主――楚昭王,他的母亲是的女儿,而秦哀公则是秦景公之子。不过,也有说法认为楚昭王的母亲孟嬴是秦哀公的女儿。
,不管怎样,这都意味着秦楚两国存在姻亲关系。在春秋时期,姻亲关系的存在,为秦国出兵提供了非常合理的借口。彼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是讲究“出师有名”的,比如、晋文公等对外用兵,往往就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以此让自己的出兵名正言顺。,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基本上就不太讲究这些了。
三
由此,对于秦哀公来说,帮助楚国的直接原因和理由都有了。,大家都了解,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以利益作为导向。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帮助楚国复国,根本原因还是的春秋格局存在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和楚国争霸中原,是主要的历史事件。在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时候,秦国一开始是支持晋国的,,秦穆公发现支持晋文公称霸,并不利于秦国东进中原。
于是,自崤之战后,秦国和晋国正式决裂,前者选择联合楚国,以此抗衡强大的晋国。,对于晋国来说,也不是没有盟友,在春秋后期,为了牵制楚国,晋国选择扶持楚国东边的吴国(晋国和吴国都是姬侯国),这也是吴国能够在春秋末期崛起的重要原因。
四
《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夏于召陵,侵楚。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柏举之战正式爆发的前夕,应之请,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柏举之战前,中原地区的众多诸侯国在晋国的组织下进行了会盟,目的就是商讨进攻楚国。虽然主要是由吴国来实施的话,,如果需要的话,晋国等大国显然也会派兵协助的。,一旦任由吴国消灭楚国的话,那么,接下来,和楚国形成结为姻亲的秦国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进攻目标。
作为中原霸主,晋国完全可以再组织一场针对秦国的会盟,在此之前,公元前578年,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中重创秦国。,等到楚国被吴国彻底消灭的时候,秦国无疑就自身难保了。基于此,在的关系下,秦国不能坐视楚国灭国,从地图上可以发现,吴国一旦占领楚国全境,就会和晋国形成南北包夹秦国的态势,后者的战略空间将被严重压缩。真到那个时候,秦国就是“”。所以,公元前505年,柏举之战的后期,在秦哀公的命令下,秦国的子蒲、子虎率领战车五百辆救援楚国,最终帮助楚昭王成功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