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亲自下地耕种,花三十年时间研发了什么?

历史朝代 2023-03-22 11:03www.nkfx.cn历史朝代

  亲自下地耕种,花三十年时间研发了什么?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虽然是渔猎民族,入关之后统治者面对庞大的中原百姓群体,不得不学习农耕文化,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就拿康熙帝来说,他十分重视农桑,曾多次亲身下地耕种;为了让百姓吃饱饭,康熙花了34年时间,反复实验,最终培育出一种农作物,实现粮食翻倍增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清朝时期,统治者刚刚入关,进驻紫禁城,为了表示满清能统治好天下决心,顺治帝在紫禁城太和殿前面修了一个大约半人高、四四方方的迷你小宫殿;虽小,五脏俱全;小宫殿从屋顶到门窗都十分精致;这个迷你小宫殿称为“社稷”;据《》记载,“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它们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中最古老的崇拜对象;从古至今,封建君主若想坐稳江山,就必须先膜拜“社稷”,也就是说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让所有人吃饱饭。

  ?康熙帝秉承父亲的遗志,十分重视农桑,他执政期间,天下渐渐平定,人口激增;所以让百姓吃饱饭成为重中之重,这对社会的安定有很突出的作用;北京城内有一个地方叫做“先农坛”,从明清时代开始, 每年仲春亥日,历代都会来这里祭拜“社稷”并行“亲耕礼”,即亲自耕种示范,以求,粮食能有个好收成。

  ?整个过程非常有仪式感皇帝率百官在先农神坛祭拜“社稷”两位先农神以后,来到位于先农坛的“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再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皇帝耕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在土地上来回耕三次就算“礼成”;耕种的土地大小为“一亩三分”,这就是我们今年经常说的“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康熙记得祖父提出“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指出治理国家应该重人事、轻天命;他深知仅仅靠祭拜天神是不能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温饱问题的;必须采取更切实际的行动。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二年六月,康熙巡视紫禁城内丰泽园里的稻田,突然发现一株水稻其“高出众稻之上”,并且颗粒饱满、业已成熟;康熙驻足仔细观察按照节气推算,这些稻子要到农历九月才能成熟,可是眼下才是六月,这棵水稻居然早熟六十余天!他进一步思考如果在南方气候暖和之地,这水稻是否能够一年收两次?如此一来不就增加了粮食产量吗?

  ?于是康熙开始培植这种水稻,给它起名叫“御稻米”;在较北方温暖的江浙一带试种;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并不顺利,下面几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尤其是第三年的水灾特别严重,导致水稻颗粒无收;于是康熙下令各地官员按时上报当地的天气情况,找到规律,为来年播种粮食做准备;就这样过去了34年,终于在康熙五十大寿之前收到来自江苏的官员的报喜,称“御稻米”当年的产量达到960斤,够一个人吃4年;这不光是清朝时期,更是历史上最大的粮食产量了!

  ?康熙真不愧为“千古一帝”,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科学知识,他都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关键是他还有责任心,和治理好国家的抱负;这在历代封建君主里是非常难得的;而“丰衣足食、”在古时候是人们的愿望,今天还是,未来也一定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