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有多累?他们下班比上班还累
古代的官员有多累?他们下班比上班还累,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打工人这个词在网络上可谓是彻彻底底地火了一把,过去自称为上班族,还分为蓝领、白领、金领,到现在管你是什么颜色的白领,统统自诩为“打工人”。
当然,打工人也分为好几种,有为自己打工的个体经营商户,有为个人打工的私营企业职员,还有为公家打工的公务员们。 在现在,大家时常觉得为公家打工的这一批公务员算是佼佼者,他们虽然拿着并不高的薪资,但完善的职工福利令其他两类人艳羡不已。
从古至今,人们就一直向往着这类职业,为国家做事,光这一条就令人神往。古时候,多少能人志士都寒窗苦读数十载,在他们所留下的著作中,似乎大多数人都向往着考取功名,能够得到,成为“人上人”。
然而,古代的官员就有如大家想象的这般清闲了吗?其实并不尽然。有意思的是,古代官员不是上班的时候累,而是下班的时候累,甚至还会要人命。这又是从何说起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上班路迢迢
在不少影视著作中,官员们似乎只要按时参加“朝会”,向汇报一下手头的工作就完事了,而且常常锦衣玉食,能够享受到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的待遇,就连妻子,也能比常人多娶几房。
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官员往往没有那些著作中描绘得如此清闲,什么“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的事情,也只有在辞官归田的那才有。
首先,就拿每天开的这个例会“早朝”来言。既然是“早朝”,那么到底有多早呢?文字记载,早朝一般是五更天开始,按现在的时间换算来说,也就是早上的七点。
有的人可能会说,七点而已,现在上班也差不多这个时间点了。但请注意古代的官员可不是在这个时间点起床,早上七点这个时间他们已经在开“晨会”了。
更何况,古代可不如现代的交通如此便捷,古时候不仅出行方式可选的不多之外,他们的路也格外的难走。 就算骑马上班,那也只有城里是“柏油马路”,出了城可都是泥泞的山野,通勤之路就得耽误一段时间。
有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古代的官员上班时间究竟有多早,住得近也便罢了,住得格外远的那些官员可就更苦了。
总之,不论什么样的天气,都得千里迢迢地赶去开早会,甚至大半夜的就得起身动辄前往皇宫。此外,皇帝对官员们上早朝是否准时也非常重视。
那时皇帝常常对那些迟到、早退的官员们责令施以杖刑,以要求当时的官员们必须谨遵时间、按时上下班。看到这,想必很多人会庆幸自己并未出生在古代?
当然,也并不是每位皇帝都只用这一种惩罚手段,有的还会实行:扣俸禄、罢免或者坐牢等惩罚。仅仅是这一条上班的困难,放到现在估计已经难倒了一众打工人,更何况古人的下班更痛苦。
下班更疲惫
如果我们把“上早朝”比作上班,那么退了早朝的时间都可以算作下班。有人要问了,既然都是下班时间了,剩下的都是私人时间,古人饮酒作诗,对饮下棋,好不痛快,有什么可痛苦的呢?
除了上早朝以外,古代官员的工作并不是只做这么一件事,在不在上早朝的时候,或者是地处遥远地区的那些官员,经常是以奏折的形式汇报工作的。
因此,古代的官员们,也并没有比现在的打工人们轻松到哪里去。同时,他们下了班还得进行一轮社交,既然是官员,那么就一定需要帮助群众解决实事,所以古代的官员们常常也得交际应酬。
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记载:“自去冬至今,会无谓止客,赴无谓之局,终日征逐,身心俱疲,求六时静坐看书而不可得,以致胸怀扰攘,往往夜不能寐。十余年所用心性功夫几乎全数放倒,若不亟自收拾,将为小人之归矣,”这就是古代时候的官员:恽毓鼎,有感而发。
它的意思便是,某年过年时期,恽毓鼎为了应酬接连从正月初一喝到了二月初三,接连不断的饭局酒局,使得他“颓然病矣”。在接待完第五批客人后,前脚刚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恽毓鼎便呕吐不已,直言这些所谓的“局”真是既没有意义,也伤人身体。
这么一想,其实我们现在的打工人又何尝不是呢?从初入职场的菜鸟,成长为精明干练的职场人,得经历多少个不愿赴宴的饭局、酒局,伤身而且没意义上。
伴君如伴虎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可以说是,只要在其位一天,那么就是伴君一天,时时刻刻都得提防着掉脑袋的风险。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老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他从政四十年并未犯过什么大错。
可以说,他是一名近乎完美的大臣。按理说这样一名人臣,应当一路高升,直至解甲归田,但他竟然在晚年差点落得个抄家的罪祸。 张廷玉从乾隆继位开始,就一直陪伴着乾隆,不仅恪守着作为一名官员的清廉,同时也深怀为臣之道,急皇帝之所急,帮皇帝打理好政务之事,也从不逾越。
但伴随着乾隆逐渐成长与成熟,年事已高的张廷玉逐渐有了告老还乡的心,于是他便向乾隆提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但遭受了乾隆的拒绝。 一来二去,乾隆还将张廷玉的想法公之于众,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所说的“社会性死亡”。当时那个年头,有谁敢反驳皇帝的话呢,张廷玉既然被乾隆回绝了他回去养老的想法,也就这么凑活着继续干下去了。
两年以后,作为侍奉自己多年的老臣,乾隆适时地关心了一下张廷玉的身体,本是一些场面话,没想到张廷玉竟然会错了意,借这个题又表达了一下自己想要回乡的心。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乾隆碍于面子,便准备给张廷玉下了一道圣旨,让张廷玉自己选择是否要返乡。按照圣旨的流程,需要现在军机处(举例)拟定,然后才能发布。
可是,圣旨还没有发布,张廷玉便让自己的儿子前去谢恩了,无疑是表明“我在军机处有人”。乾隆事后越想越气,写了一道圣旨,洋洋洒洒地写满了张廷玉的罪状。 那时,皇帝不仅削去了他的爵位,更让他死后不得进入“太庙”。张廷玉也是可怜,兢兢业业一生却落得如此下场,真可谓是伴君如伴虎,哪怕是一个小“失误”都会有危机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