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对明朝的影响那
发生于正统十四年,是明朝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事件,因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核心事件。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为何这么说呢?可能有人会说,是因为被俘虏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对明朝来说,皇帝真的没那么重要,因为明朝最有名最硬气的一句话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明朝又有“烈明”之说。
所以作为明朝的皇帝,其实是很悲惨的,从小开始就要受到“当傀儡”的教育,长大后还要有随时的觉悟,在明朝,如果想当一个好皇帝,那就做好累死自己的打算;纵观明朝历史,除了和这两位手握生杀大权的强势皇帝外,其他的明君几乎都是英年早逝;也不是说没有皇帝想改变,但结局却都是突然离奇死亡,而且还要背上昏君之类的骂名。
那么,为何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影响这么大?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损失了20万军队。可能又会有人要问了,明朝不是号称有两百万大军么?怎么区区20万军队就让明朝由盛转衰呢?何况这20万军队还没损失完呢,据记载,土木堡之变,明军伤亡过半,阵亡三分之一,余者溃散。但是要知道,明朝军队虽然多达两百万(可能),但是除掉吃空饷和地方守备军队,真正的机动部队并不多。
更何况,所率领的,是镇守京师的中央军,乃是精锐中的精锐,大明王朝军队的精华。这20万军队派出去,哪怕是由一个比较普通的大将统领,只要中规中矩、不骄不躁,也能横扫天下,大明王朝鼎盛时期的精锐部队,就是有这份实力;可惜,可能也是该明朝衰弱了,原本明朝和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余部分分合合,也算是打过多年交道了。
战争嘛,胜败本也是常事,何况当时蒙古瓦剌的大汗也算是个难得的人物,征服女真、降伏朝鲜,使得逐渐没落的草原势力有了振兴的趋势;所以明朝边军偶尔战败也不算什么。但是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却是挥兵北伐,这挥兵北伐不要紧,毕竟当时朝中可堪一用的大将还是挺多的,但朱祁镇不肯诸多大臣的劝阻,却偏偏听从的建议,非要。
想来朱家的皇帝也算是有血性,朱元璋就是个马上皇帝,在灭元后,还前后总共组织过十三次北伐,打得蒙古余孽不断北撤;后来朱棣称帝,但他也是个静不下来的人,反正朝中事宜有儿子打理,自己只要把持大的方向就行了,所以经常撂挑子去亲征,明成祖朱棣一共北伐过五次,使得明朝成了瓦剌和的。
虽然继位后很少亲征了,甚至还采取了部分收缩的政策,但在他当皇帝之前,可是没少和爷爷朱棣上战场,而且据说朱瞻基之所以早逝,就是因为早年在战场上受过重伤。朱祁镇作为朱瞻基的儿子,自然也是向往父亲和祖父的英姿,并且也觉得蒙古人不过如此,加上可能也是厌倦了朝中的那些大臣们的“聒噪”,所以执意亲征,并且还带走了最精锐的20万中央军。
这出征之后,如果规规矩矩的,也不会有什么事,毕竟也先虽然猖狂,但听说朱祁镇率20万精锐过来,也是怕了;毕竟之前蒙古人可是被朱元璋、朱棣打得很惨的。但也先并没有撤走,而是不断派人去打探明军的虚实,而坏就坏在两点上,第一是当时有很多汉人被也先收买,其中不乏朝中重臣以及军中大将;第二就是朱祁镇太由着王振胡来了。
原本朱祁镇可能只是想散散心,威慑下也先就回北京的,但王振非要去家乡炫耀一番,结果耽误不少时间,也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了解了明军的虚实。就在也先赶过来的时候,明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又遭受大雨,可能很多人认为大雨没什么,但大雨对明军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明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步兵,加上粮草辎重什么的,很难行走;而更为关键的是火器没法使用。
而也先的部队基本都是,而且用的都是弓箭和弯刀;所以虽然也先的部队只有3万,但靠着种种优势,依然轻松地击溃了数量庞大的明军,明军一溃千里,能回到关内的可能就一半,其他的要么被杀,要么成了俘虏;而且还有很多大臣将军都死于混战中,而朱祁镇这个皇帝也成了俘虏,不过这朱祁镇也还算是有勇气,宁死不降。
也先击溃明军后,知道明朝都城北京防备空虚,就马上率军去进攻北京城;当时明朝很多大臣都主掌逃到南京去,幸好站了出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为帝,是为,而后鼓动全城百姓抵御蒙古军队如今,而且发布勤王令,号召诸地来围剿蒙古军队;几经交手后,也先见明朝援军越来越近,而北京城又攻不下,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
虽然明景帝朱祁钰是一代明君,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加上多项正确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中兴之相,但由于在位时间太短,所以终究没有恢复到明宣宗时期的盛况。朱祁钰为何在位时间短?因为他是明君,就这么简单,明朝的明君都短命,加上朱祁镇的复辟。总之吧,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再也无力对外征伐,只能采取防守政策,所谓久守必失,明朝最后的灭亡,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