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造反的源头到底来自哪里?
想造反的源头到底来自哪里?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应天府
应天府(今南京)是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的国都,也是朱棣的成生地。不过朱棣对这个出生地的初始记忆应该并不好,因为当年朱元璋忙着打仗,所以朱棣这个小四出生之后,不光朱元璋没兴奋的大喊“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反而根本就没顾得上看他。据《》记载,朱棣直到七岁的时候,朱元璋才抽空给他起了一个正式名字。
朱棣出生以后,几乎都是待在应天府中。朱元璋虽然当时已经按照惯例,把自家的大业传给长子,对朱棣等诸子也没有太厚此薄彼,基本上该有的家庭福利都是一样不少(主要是教育资源。)
在朱棣待在应天府的二十年间,朱棣主要经历了两件事
第一是学习,这个学习既包含传统的各种学问,也包括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还包括一些身体素质的学习,以及如何做好一个。
因为朱元璋认为前朝之所以会玩完,就是因为皇家的势力不够强大,所以被外臣所侵,所以他在建国之初,就打算把除朱标的儿子封为藩王,然后让他们来拱卫皇权。所以学习历代藩王制度的优劣也是朱棣等皇子学习的重点,朱棣10岁就成了藩王王,不过因为年龄原因一直没有就藩。
第二是成亲,朱元璋作为血山尸海闯出来的人杰,最熟悉的就是人性,所以他一方面限制以前的功臣宿将,另一方面又通过儿女姻亲,来稳定这帮人和皇家的关系。当时太子朱标的的老丈人是,朱棣则娶的是的女儿,的女婿是朱椿......
而且在老朱的安排之下,基本上后来自己的女婿上哪里就藩,他们的这些功勋老丈人也会跟着“陪嫁”。
北平
朱棣在成年之后,曾按照朱元璋原定的计划去了就藩北平,朱棣后来“造反”的基础也是从这里打下的,后来朱棣因为得位不正,所以为了能睡踏实,他就称帝后又迁回了北平。
有关朱棣迁都北平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朱棣怕应天府有人对他不利,也有一些国防等方面的考量,不过这其中哪个是核心,哪个是官面文章,就是一件很值得琢磨的事情了。当年老朱在的时候,也考虑过迁都,不过老朱当年选的地方并不是北平,而是关中地区,因为那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朱棣因为在北平也蛰伏了二十多年,所以他在这里也做了不少的事
第一,是做一个合格的藩王。那么什么叫合格的藩王呢?
朱元璋让你们这些藩王娶之女为妻,又把他们当“嫁妆”安排到你们身边,你要是只以为朱元璋是怕老战友舍不得闺女,那你就不是个合格的藩王,人家老朱除了想建立姻亲,以笼络老臣之外,人家还想让这些宿将能把自己的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否则这些名将去世了之后,这些富贵乡里的皇子凭什么有能力拱卫皇权。
那么朱棣合格了吗?岂止是合格,以朱棣的表现老朱完全都可以给他打优秀。
据《明史》等书记载,朱棣镇守北平之时,曾亲自带兵深入瀚海攻击元军,而且朱棣还在人家的主场把仗给打赢了,而当时朱棣的军事老师徐达已经过世,人家朱棣几乎算是靠的自己真本事,而当时秦王、晋王爷也“交过作业”,朱元璋的评语是“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由此可见,朱棣在这期间是完成了朱元璋的预期的,他是一个合格的藩王,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本想让朱棣只要当好一个藩王就行,人家朱棣除了完成基本要求之后,还想做的更好。
第二,为造反做准备。
当年朱元璋安排皇子们的工作时,对藩王的要求,是让他们能从老丈人那学到真本领,好在未来拱卫皇权,而对太子朱标的要求,则是学习怎么当一个帝王。朱元璋活得比朱标还久,这就让朱标没法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学。
朱棣等人“交作业”的,就对朱标产生了想法,我们一个个的都学得不错,你这个老大哥什么也没展示就想当,我怎么就感觉心里不痛快呢。不过当时朱元璋这个“偏心”的家长还在,所以朱棣也不好有什么实际做法,而是默默的积蓄力量。
不过虽然说朱棣是在北平策划筹谋的谋反,朱棣却并不是在"交作业”的时候才动的这个心思,因为据记载,在朱棣就藩之前,朱元璋曾给他们每人配备过一个精通佛法的和尚。而当时朱棣带回去的人叫,而朱棣当年之所以选了姚广孝,是因为姚广孝要送燕王一顶白帽子(王加白是皇)。
如果当年朱棣自己当年没有别的心思,那么他不光不会带走姚广孝,还会第一时间把这个胡言乱语的僧人给举报了,他没有,这就说明他已经有了不该有的心思,那么他的这个心思是在哪里有的呢?
凤阳
让朱棣萌生出“非分之想”的地方,很可能是凤阳。
据《明史》等书记载,在朱棣去就藩之前,朱元璋曾安排他们这批要就藩的皇子去了凤阳。
朱元璋为什么要让朱棣等人去凤阳呢?
一是因为那是他们老朱家的祖地,所以你们这些朱家的子孙在去外地工作之前,应该去老家看看,那里可能还有你朱家的祖坟之类,这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是个很合理的事。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另一层打算,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们回去仔细看看,好明白自己当年起家是有多么不容易,也算是一种明版的“爱国主义教育”。
朱棣在这里却看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据记载朱棣对于凤阳“很有感情”,不光在朱元璋的安排下进行了“”,还在这里住了两年体验生活,他的长子也是出生在这里,以以至于朱棣“(对凤阳的)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朱棣真的完整地了解朱元璋是如何崛起的,那么他会怎么想,他会不会想,原来我爹是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放牛娃都能当皇帝,那你说我一个皇子,不光出身比他好,学识也比他当年高,还有这么一个给力的老丈人,我就只能去当藩王?
难道我赢在了起跑线,却不能拿更好的成绩?!我还真不信!
朱棣“造反”的原因一定不会只有这么简单,你要说凤阳这个地方对他一点发没有,那也说不过去。那么对于凤阳对朱棣的影响,您是单手赞同还是双手赞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