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几个结义兄弟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朝代 2023-03-22 13:25www.nkfx.cn历史朝代

  的几个结义兄弟是什么结局?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公元953年,七月二十日。时年27岁的赵匡胤,这时还是的一个中层军官。这一天,赵匡胤和其他九个的后周军官,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

  这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了。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几人的这一天,不管是赵匡胤还是其他几人,大概都不会想到,他们这几个人的结义,将会对历史产生多大的影响。仅仅七年之后,他们将彻底掌握后周的高层权力,并且在陈桥驿发动一场兵变,将赵匡胤推上皇位,建立了历史上又一个正统王朝。

  那么,当时和赵匡胤结义的这几个人,到底都是什么来头?他们是怎么把赵匡胤推上皇位的?赵匡胤登基之后,这几个人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1. 义社十兄弟的诞生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一个官宦家庭之中,也算是一个高弟。这样的家庭并没有让赵匡胤变成一个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公子哥,而是变成了一位从小就胸怀大志,心怀天下的少年郎啊。

  当时正是乱世之秋,不得不说赵匡胤也是真的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正所谓是“乱世出英雄”,正是那样的乱世年代,才给赵匡胤提供了干出一番事业的机会。赵匡胤在年仅21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48年,就投奔向后汉枢密使,的麾下,为郭威效命,这一次的选择,也正是赵匡胤转折的开始。

  赵匡胤加入到郭威的团队之后,在威的团队中,先后结识了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谟,王政忠这九为兄弟,并在公元953年歃血为盟,结拜为异姓兄弟。

  他们十个人最初都是在郭威的麾下任职,而且这十个人这十个人不是来自河南的,就是来自河北的,经历大多都十分相似,一开始都是低级官员,在地位权力方面相差不多,但在郭威去世的时候,这十个人大多都成为了将领级别的人物。

  一般历史上其他的结义事件之中,坐上帝位的那个人,一般都是兄弟几个中的大哥,由这些弟弟们来辅佐大哥上位,在这“义社十兄弟”当中却并非如此。虽然史料之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着十人之中相互的排行大小,以及结拜先后的顺序。可以确定的是当时的赵匡胤并不是老大,老大应该是当中的李继勋。

  为什么是李继勋呢?因为在这十个人之中,我们目前能够知道的出生年份中显示,赵匡胤是公元927年生人,石守信是公元928年生人,杨光义是公元920年生人,李继勋是公元916年生人,王审琦是公元925年生人,刘庆义是公元929年生人,而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谟三人的出生年份不详。从以上的年份来看,显然李继勋才是年纪最大的,李继勋比赵匡胤大了整整11岁,肯定没有年纪大的管年纪小的叫大哥的道理。所以这其中的老大,应该是李继勋了。

  不单单是年纪,在这十人之中李继勋的官职也是最大,晋升的也是最快的。李继勋在后周建国的时候,就已经担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算是一名高级将领了。而赵匡胤则一直都是跟在李继勋屁股后面弟弟,此时的赵匡胤还只是中层军官。

  周世宗高平之战之后,李继勋升迁成为殿前都虞候,没过多久又升迁至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直到这个时候,赵匡胤才官至殿前都虞候。没过多久,李继勋又升迁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昭武军节度使,这个时候的状况因则是一步一个脚印,踩着老大哥的脚印官至永州防御使。

  可以说赵匡胤的一路升迁之路,都是多亏了老大哥李继勋的提携。由此可见,赵匡胤在这段时光之中,李继勋这位老大哥是最照顾赵匡胤的。

  后来直到公元956年的时候,周世宗开始大规模的征讨,李继勋在面对刘仁瞻的时候,防守懈怠,导致周世宗这边被刘仁瞻打的大败而归,死伤无数,大伤元气,就在此次之后,赵匡胤开始了弯道超车,大显身手。

  面对南唐的防守,赵匡胤就像是战神下凡一般,一路上杀得南唐的溃不成军,赵匡胤也因为种种战绩官职一再升迁,地位一下子就超过了李继勋。

  这个时候,显然最有能力就是赵匡胤和李继勋,而“义社十兄弟”也逐渐稳固,并且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光辉生涯。

  2.

  要说赵匡胤是如何当上的,就不得不提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好戏了。其实黄袍加身的并不仅仅是赵匡胤一个人,赵匡胤的老首领,郭威,一开始也是上演了黄袍加身的戏码,只是这个戏码在由赵匡胤上演的时候相比前者,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郭威年轻的时候,他生活的地方有一个卖肉的屠夫,,蛮横无理,只需自己的卖不许别人能卖,可以说是当地菜市场的啊,这个小霸王被郭威直接一剑下去,直接身亡,后来的郭威被自己的老大给捞出来了。

  到了公元950年的时候,刘承佑听信奸臣挑拨,说啥就要杀掉郭威,并派遣曹威等人前去刺杀,郭威在得到了消息之后,直接把刘承佑的圣旨给改了,本来圣旨上面写的是,杀了郭威。结果郭威把圣旨改成了杀了郭威身边的将军,并拿给了将军们看,将军们这一看直接就疯了啊,平白无故,我们在外面给你打天下呢,你这就要杀我们,也没有个理由。所以才有了黄袍加身,将军拥护的戏码。小小年纪的刘承佑看来终究是套路不过郭威啊。

  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绝对要比郭威来的精彩。

  其实赵匡胤想要兵变的这个事,绝对是早有预谋的,有多早呢?当时的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领兵巡查北方,紧接着就传来了契丹,联军入寇的消息,在陈桥兵变之后,再也没有如此声势浩大的联军入寇的消息了,而且当时是年末,正值冬季,冬季的契丹人是不会来出来入侵的,所以有很多的人推测,对于这一次的事件,其实就是为了配合赵匡胤获取军权发动兵变有人故意放出的消息,其实这就是赵匡胤实施计划黄袍加身的结果了。

  如果这件事恰好就是赵匡胤兵变实施的第一个步骤的话,那么赵匡胤谋划兵变的这个事的最晚时间,怎么也得是在显德六年的七八月份左右,也就是在周世宗驾崩前后,赵匡胤起的心思。

  显德六年的时候,郭威的亲信嫡系王仁镐,本来是坐镇和自己的故乡的,突然有一天他就被调去了西南边陲襄州,接替他原本职位的竟然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首的李继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王仁镐之前坐镇的这个地方,是距离东京十分相近的一个地方。

  不单单王仁镐,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也被张令铎顶替,镇守黄河南面滑州的陈思让也直接换成了石守信,而临近东京的东南重镇宋州,也转到了赵匡胤的手里。单从节镇变更来看,就不难看出赵匡胤此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计划的。

  不单单是藩镇方面,就连禁军军职方面的变动也都很大。殿前司方面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赵匡胤仍然还是总领殿前司,而副都点检与张狂饮的关系十分的友好,并且来往也是十分的频繁,都指挥使是赵匡胤的好兄弟之一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也是赵匡义的义社兄弟之一,在殿前司这边,绝对是在赵匡胤的掌控之中的,不是赵匡胤的好兄弟,就是跟赵匡胤来往非常密切的好伙伴。

  侍卫亲军司的变化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李重进虽然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也就只有名字在,人早就已经离东京和军司远了。可以说东京怎么样,李重进是一点都插不上手了。副都指挥使韩通一直都是在掌管侍卫亲军司,人也是一直东京,并且还特别的被周室看好,简直就是周室的依靠,韩通这人的人缘不太行,没有下属愿意为韩通卖命。

  而其他人,如侍卫马步都虞侯的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等人则都是跟赵匡胤关系甚是亲近的人了。这样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动之下,唯一的目的也就是阴谋了。

  当时赵匡胤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权利吗?也不是,当时能够有这种人事变动权利的就只有枢密使和宰相了。那到底是谁成全了赵匡义了呢?就是了。

  是一个小吏出身,在后汉时期就已经是枢密使的兵房主事了,对军职之中的变动敲门熟的简直是不能再熟了。而且魏仁浦的发言权也是很有力度的,至于魏仁浦到底是赵匡胤的同盟之一,还是被赵匡胤利用所致的,这个就无从考证了。

  那么只等一些就绪的时候,赵匡胤要做的,就是完成兵变,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北汉契丹联手进军这么一说。虽然当时后周皇室并没有怀疑赵匡胤,其实很多的大臣已经开始对了赵匡胤起疑了,没什么用,最匡胤还是的出了京城,然后按照机会的走到了陈桥驿站,并且开始执行了兵变计划。

  就是把“点检为天子”的这个事情拿出来有宣扬了一样,然后赵匡胤的弟弟又率领了士兵将士们在赵匡胤的帐前大喊,这个时候赵匡胤才悠悠转醒,睁眼一看,就看见以赵光义为首的各个将领士兵们,对赵匡义说,大家准备拥立赵匡胤当君主。

  虽然这很明显都是赵匡胤计划好的一切,赵匡胤这个时候还是装腔作势的说了句是你们自己贪图富贵,想要拥立我,如果你们就此以后能够听从我的命令,我就答应你们,否则的话,此时就就此作罢。众将士一听,纷纷倒地叩拜,呼喊陛下万岁。

  紧接着第二天,赵匡胤就带着这些兵变的队伍回到了京城,韩通见此阵仗差点就给自己的下巴惊掉了,于是马上组织准备严防死守,可惜,为时晚矣,韩通被赵匡胤的人直接收了人头,当时还在上早朝,见此情况,直接差点就得了心脏病过世,只能狠狠的捏着自己同僚手臂,都掐出血了,同僚硬是没敢吱声啊。

  赵匡胤回到了京城之后,得了便宜还卖乖,找到了小皇帝和说,自己也是无奈啊,我也不想啊,都是他们,都怪他们非要我当的,不是我要造反的,实在是众人的心声我没有办法拒绝啊。并且还许诺说以后一定会优待后周皇室的成员子嗣。这个时候事情已经俨然成了定局,也没有给其他人反抗的时间,所以大家也都是只好俯首称臣了。

  赵匡胤更是火急火燎的开始上任称帝,因为赵匡胤在任职节度使的地点是宋州,所以赵匡胤的国号也被定位大宋。

  至此,大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的,正式成立了。由于此次的事件并没有给后周防范的机会,所以也没有人反抗,唯一反抗了的就是韩通,所以死的人,也只有韩通一家而已,并没有大动干戈。

  3. 赵匡胤登基之后

  大肆的封赏了在自己谋权过程中出了很大力,有过很多功的一种禁军将领们,然后还向朝堂上的大臣官员们说,我们大宋主要还是为了让国家能够更好的延续,我赵匡胤是个很好说话,很深明大义的人,以前的大周是什么样的,咱们的大宋就什么样,不用拘束,不用见外,自在一点,就跟没变一样。赵匡胤话说的漂亮,人敢不敢就是另一回事了。

  虽然对于赵匡胤的行为,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是敢怒不敢言的,朝堂之外的禁领们,却还是有一肚子怨气的。上面提到了其实赵匡胤要兵变的这个计划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实施了,所以对禁军方面的将领人员也有很大的调动,首当其冲的就是昭义军节度使,大周的太尉,李筠。

  李筠觉得自己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实力方面,都比赵匡胤要高,如果不是因为先皇去世的时候把我给外放了,那这个帝位怎么可能轮得到你。赵匡胤显然也是不服的,我都当上皇帝了,那怎么着,你还想抢我的不成。其实五代十国的时候原本就是一个靠军队武力说话的时期,能者居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李筠会不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于是乎李筠就联系了李重进,李重进原本是周世宗的外甥,他和李筠曾经都是禁军中的高级将领,上面也说了,之后的李重进已经是离东京八百里开外了。其实李筠自认为帝位轮不到赵匡胤,自认为自己比赵匡胤更优秀,更有资格。其实就单说一点,咱就单论这个脑子,就明显的李筠的脑子没有赵匡胤的好使。李筠想要跟赵匡胤来个硬碰硬,而他的好队友李重进更是直接被手下给劝迷糊了,李重进是直接让自己的手下给劝退了,也不知道李重进的这个手下是不是赵匡胤的人,后来李重进直接放弃了南北夹击的战略,所以赵匡胤只用了两个月多点就直接把这此次的内乱给平定了。

  搞定了内乱之后的赵匡胤显然又有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内政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于对赵匡胤的劝解。是赵普劝解赵匡胤应该收回兵权,一开始的时候赵匡胤觉得这些都是大家努力的成果,所以并不想如此的对待这些禁军将领们,后来赵普有一次的找到了赵匡胤,并对赵匡胤说,就算是你对你的这些亲信们有着绝对的信任,你就不怕人家也给你来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吗?这一下才真的把赵匡胤给说动了。

  赵普是谁呢?赵普怎么会知道的如此仔细呢?赵普其实也是赵匡胤的好哥们,赵匡胤的心腹,君主吗,怎么可能只有九个好兄弟,九个心腹呢。赵普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事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问题出现了要如何解决呢?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了。

  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是以五代十国作为背景,所以这个时候皇帝如果直接下了众人的兵权,那么人家能不能痛快的答应给你不好说,就是人家前脚答应你了,后脚回去带着兄弟起义了可怎么办?

  所以这个杯酒释兵权也就根本不可能是字面上那样,赵匡胤给大家叫到一起,请众人吃个饭,然后给大家说,兵权放你们手里不放心,不如我给你钱,你们把兵权还给我吧?怎么样,然后大家说好啊,没问题,都听你的,都给。美好结局大团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赵匡胤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武将出身,他并不惧怕他的这些个兄弟们手里的兵权,而且赵匡胤当时正值壮年,边界附近还有很多的敌人,所以也正好是多事之秋,经常用兵的时候,还是乱世,如果这个时候下了自己兄弟们手里的兵权,势必是要里里外外都多出很多的麻烦。

  五代十国毕竟是一个乱世纠纷的时代。在五代十国之中因为兵权引起的纠纷,和改朝换代的例子简直是习以为常,家常便饭一样。

  所以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这个件事情上,并不是单纯的下了兵权这么简单的。很多的跟随赵匡胤,为赵匡胤上位出了大力的这些禁军将领们,从这个将军的位置上下来了之后,就都被外放出去了,做了节度使。这样的安排就比较符合五代十国当时的传统,并且外放的这些为节度使们可以在地方上大肆的搜刮财物,算是地方霸主。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把自己的家里的几位公主下嫁给了这些个将领们,这样一来,既让这些人当了地方一霸,还让这些人成为了皇亲国戚,双重保障以稳定军心,并且在日后的统一全国的过程之中,这些人也不止一次的被着急回来继续的为赵匡胤卖命。没办法,福利给的好,大家都屁颠屁颠的非常乐意为赵匡胤效命。

  也就是因为赵匡胤对于能功将领的处置问题,让这些曾经的禁军头领们都,大家在放弃权利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异议,所以赵匡胤的此次开国也就并没有上演“”一类的斩杀功臣的戏码。也被后人称作是一位“老实人”皇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