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学习那些事 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对古人教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人教育孩子读书的?
在我国古代,子女学习读书就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事业一直看的很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学习的那些往事儿。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耕读密不可分。晴耕雨读,田园牧歌,刚放下锄头,又拿起书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写照。”那么古人缘何对读书如此看重?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誉为“家训之祖”的颜之推《家训》中说:“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现在的孩子一般3,4岁就开始入学(幼儿园),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岁入学在古代是最主流的。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哲学家、文学家等。
古人讲究读书要勤奋,但是更注重学习的方法。
大儒在《童蒙须知》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读书,不但要用眼睛看、高声朗读,并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脑。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动脑则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含义。
如果读书不学好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就流行体罚学生。
“体贴到身上去”
当然,读书的过程不止于把书看完,还要去践行。正如吕祖谦在《家范・学规》中所说,“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读书最终要映射自身,躬行实践。
在古时候给妻弟周汝充的信中提起:读书是与他人的精神交流、灵魂对话,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否则感觉所读之书美则美矣、趣则趣矣,却于己了无所得,这便是“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读了书和没读一个样。
其中也曾经说过:“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看来,读书的关键在于“体贴到身上去”,注重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让知识,思考真正的融入进自身,知行合一,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