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的局势是怎样的?齐恒公如何登上霸主
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我们通常称之为“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接下来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秋初期的国际局势
春秋时代,能够在史书上找到的诸侯国有一百七十余国,这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有迹可循的也很少,一部分只有一个名字,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很多连地理位置都没有办法确知,其中有迹可循的只有、、、、、、陈国、、、秦国、、、等数十个国家。
此时,周王室已经是日渐衰微,对于诸侯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除了齐国、晋国、卫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依旧坚定不移的拥护周王室之外,其它的国家大多数都对周王室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既不以周王室马首是瞻,也不视周王室为眼中钉,比较中立。也有国家对于周王室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势,其中以郑国、和楚国最为明显。
导致这些国家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还是周王室本身的衰弱。也正是由于周王室的衰弱,整个政治的中心,已经由周王室转移到了各个诸侯国。从此,也开始形成了多个国家的局面,这些国家各自为政,相互交流。在周王室东迁的前一百多年,各国相处的还算比较融洽。
彼此之前也没有太大的战争,而且也没有霸主的出现。虽然东方的几个国家,如鲁国、卫国、宋国、郑国等,经常出现一些征伐,但战争的规模比较小,也都互有损伤。这段时间的战争,大致上以郑国和宋国为中心,郑国和宋国的相互敌对,是造成当时局势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其余的列国,要么帮郑国,要么帮宋国。
郑国在此时出现了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郑庄公,在他的领导下屡屡击败各个国家,一时间郑国风光无限。虽然郑庄公经常在战场上打赢各个国家,但总是没有办法让郑国争霸。究其原因,郑国的本身的领土太过于小,整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在卫国、陈国、的半包围圈里面。这也是制约了郑国发展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郑国又与王畿(东周时期指洛邑(洛阳)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相邻,所以经常起一些摩擦和冲突。
前705前,终于忍不了郑国一系列的操作,觉得郑国对自己是在是太不尊重,有损自己周王室的尊严。于是决定出兵讨伐郑国,此时的周王室虽然已经式微,号召力还是有一些的。周桓王也希望借助这一次胜仗,重新恢复周王室在各诸侯国之中的地位,回到以前的荣光。
在这样的前提下,周桓王决定亲自率兵出征,还召集了一些诸侯国和自己一同去讨伐郑国。结果周桓王被一箭射中,周王室的军队和召集起来的诸侯更不用说了,自然是大败而归。经此一战,周桓王非但没有恢复周王室往日的荣光,反而让已经声望很低的周王室,威信变得更低。此时,各个诸侯国都开始盘算了,既然周王室已经无力再维持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秩序,那么是不是应该重新建立起一种秩序。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强者说话的社会,谁的拳头硬,说的话语权就强。所以,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霸主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霸主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重塑各诸侯国之间的秩序,既然老的规则已经不适用现在的社会,那么必然要制定新的规则。
郑庄公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并没有成为霸主,而且当郑庄公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了争夺权力的斗争。整个郑国都因为诸子争立而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外部的矛盾能够击垮一个国家,但比外部矛盾更可怕的是国家内部出现问题。由于郑庄公的儿子们的争夺,导致郑国衰落了下去。而此时,秦国、齐国、晋国、楚国则是借助这个时期,崛起了起来。
这四国的崛起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地处边缘,秦国在西边,齐国则是在东边,楚国在南边,与他们相邻的都是一些落后的部族。他们则是迅速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国力也都迅速增强。在国力强大之后,他们割据一方,开始把目标放在中原的一些小国身上。对这些小国进行争夺,此时的争夺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上,还有从外交上,只要使得别的国家依附你即可。
虽然当时的国家,还都承认周王室的地位,但由于周王室早就已经了。只有有能力或者有强大国力的国家,才能有话语权以及左右当时国际局势的能力。小国对于霸国,依旧有若干的义务,比如,霸国要对某一个敌国进行讨伐时,小国也要出兵助战。,相应的霸国也会对小国有一些相应的保护。
二、的称霸
齐国最开始的领土,在如今山东省的北部,现在山东的胶东半岛地区,则是被莱夷所盘踞,还是时常和齐国有争斗。在春秋初期,齐国和其它的诸侯国相比,已经是很强大了。这个时候,齐桓公的父亲,就有“小霸”之称。齐桓公的父亲死了之后,襄公即位,襄公经常政令无常,而且私生活非常淫乱,引起了很多齐国人的不满。
国内矛盾逐渐激化,终于,在前686年被公子无知所杀。襄公死了之后,齐国也并没有变好,反而局势更加的复杂。公子无知也在第二年被齐国人所杀。这一代,齐国发生了大乱。
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纠,由、召忽辅佐,另一个叫小白,由辅佐。小白在襄公在位的时候去了,纠也在襄公被杀的时候去了鲁国。无知死了之后,鲁国想要把纠送回齐国扶立他当国君,这样一来,鲁国能够通过纠实现利益最大化。但齐国国、高两姓暗中接回了小白。因为小白先回到齐国,所以成为齐国的国君,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害怕纠回国之后,和自己争夺国君的位置,于是让鲁国杀掉纠。召忽听到纠要死,选择以身殉职。此时,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这个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齐国有了他之后,一定会越来越好。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赦免了管仲,对他既往不咎,而且付以国政。管仲深感齐桓公的恩情,在位期间,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让齐国迅速发展起来,不久齐国便成了东方诸侯的最高领袖。
齐国强大之后,齐桓公的也需要一个机会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终于,在前681年,这个机会来了。宋国发生内难,齐桓公第一次在北杏会见了各位诸侯,并且帮助宋国平定了内难。接下来的两年,又相继会了两次诸侯,从此一举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三次会见的诸侯,最远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今河南省的中南部,足以看出当时齐国的强大。
齐桓公当了霸主之后,大致有两个任务,其一是“尊王”其二是“攘夷”。此时周王室的威望已经降到了极低,前面也说了郑国箭射周桓王更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到了齐桓公的时候,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号召。
先说尊王,文王伐郑,未得其志,到了其子成王的时候,仍然与郑国为敌。但这个时候郑国已经依附了齐国。和郑国交恶的蔡国、陈国依附了楚国,于是郑国成为了楚国侵略的目标。齐国作为霸主,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小弟被人欺负,于是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曹、许,讨伐蔡国,蔡人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大军乘胜侵入楚境。楚国人不敢应战,只能够请求会盟。
古人讲究出师有名,齐国攻打楚国也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名分。于是对于楚国的声讨,就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责备楚国不把祭祀用的包茅贡献给周王室;第二是追究楚国对“不复”一事应负的责任。从这一方面来说,确实可以看出,齐桓公在尊王方面作出的努力。后来,齐桓公又在尊王的名义下,操纵着王室的内政,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除了“尊王”在“攘夷”方面,齐桓公也有着不小的功绩。进入东周时期后,由于诸侯国不断的增多,周王室的权力越来越小,导致华夏内战渐渐趋于严重,无暇顾及外部。狄人日渐猖獗,逐渐成为北方各国的心头之患。齐国、晋国、鲁国、宋国、郑国等,都曾经受到过狄人的侵略。
除了狄人之外,还有戎人,其中戎人的分支山戎更在常常入侵燕国,前664年,齐桓公率兵讨伐山戎,救了燕国。前662年,狄人入侵,也是齐桓公率兵征伐,才让邢国。到了前695年,狄人又一次入侵邢国,还是齐桓公连同宋国和曹国救了邢国。
再此之后,为了保护各国不受狄人的侵犯,齐桓公联合军队修筑城垣抵御入侵。卫国被狄人入侵,国君战死,首都被占,幸亏有齐桓公的帮助,才使得卫国幸免灭国。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因为内乱迅速衰落,霸主的地位,也被他国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