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何会把大臣逼上绝路?
皇帝为何会把大臣逼上绝路?感兴趣的读者和奇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志向远大、宵衣旰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严苛多疑、无治国之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一个“怪癖”。
1629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绕道蒙古进入关内,并在很短时间内兵临北京城下。各地明军得知北京被围的消息后,火速开拔驰援京师。之后,明军和八旗军在京城附近展开了殊死拼杀。最终明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使皇太极选择了主动退兵。
然而,此时崇祯皇帝却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强令满桂率部至永定门与八旗军决战。满桂无法违抗君命,只好率部出征。结果,满桂自己也战死沙场,年仅36岁。
满桂之死对大明王朝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崇祯帝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他会因此而吸取教训吗?答案是:没有!
1641年,明朝蓟辽总督率十三万大军与清军(即原来的后金八旗军)在松山、锦州一带展开决战,史称“”。由于清军的在野战中拥有巨大优势,所以深谙兵法的洪承畴决定驻军宁远,采取“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然而,崇祯帝却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好率领这支明朝的最后精锐部队同清军正面决战,结果明军惨败,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变节降清。
经过了两次惨痛教训后,崇祯皇帝是否接受教训了呢?答案是:还没有!
1643年,所率的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而明朝督师手下虽有十万兵马,但其实都是杂牌军,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因此,孙传庭本打算固守潼关,等待时机。然而,崇祯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命人再三催促孙传庭主动出击,剿灭闯贼。无奈之下,孙传庭率部冒险东进,结果被李自成的军队围歼,孙传庭本人战死,大明王朝最后的有生力量也在此役中遭受毁灭性打击。
一年后,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从上述事例来看,明朝的优秀将领和军队之所以被逐步消耗殆尽,崇祯帝应该算得上是主要负责人。如果不是他一再催战,,这些悲剧本来是有可能避免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崇祯帝就是个脑残,大明王朝就是被他给折腾死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平心而论,满桂之死确实是崇祯皇帝无脑瞎指挥的结果。但是洪承畴的“松锦之战”和孙传庭的“汝州之战”,虽然结果也是崇祯皇帝一再催战导致的失败,但却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到他头上。
从崇祯朝中期开始,天灾、建虏(明朝人对后金的蔑称)、流贼(明朝人对起义军的蔑称)都不断在奄奄一息中的大明王朝身上给予轮番打击。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明朝国库彻底枯竭。朝廷没钱,就只好给前线将士们“打白条”,拖欠工资。刚开始,将领们还能用忠君爱国思想激励大家无条件,可是时间一久,这招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许多明军士兵出工不出力,一些军纪较差的士兵甚至组团去抢劫老百姓,官兵反而变成了官匪。
到了“松锦之战”时,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完全恶化。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崇祯帝可以说是把家底都掏空了去支援前线的洪承畴部队。洪承畴在战场上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做出“且战且守”的持久战策略固然没错,然而大明的国库却供应不起持久战。在此背景下,崇祯帝才会再三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因为长期消耗下去跟等死没什么区别。
“松锦之战”的结果虽然没出现任何奇迹,但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找死和等死,你让崇祯如何做抉择?后来孙传庭的“汝州之战”,也同样是这个原因导致,只是此时的形势更加恶劣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