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
去世前执意除掉,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奇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时期的蜀汉政权灭亡是因为后继无人,因为从这代人相继离世之后,偌大的蜀汉仅剩下诸葛亮、魏延两个重臣苦苦支撑朝堂。尽管后来蜀汉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少壮派将领,但和曹魏以及东吴比起来,蜀汉的体量和综合实力还是太弱,甚至连军事将领的水平都逊色于曹魏,以至于成为对一个被歼灭的国家。
但尽管在如此危难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要处决魏延,但却忽略了后期能够左右蜀汉的奸臣。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诸葛亮和魏延有仇,而是当时的情况必须这么做。
魏延其人
魏延原本是荆州军的一名士兵,因为,深得领导赏识。后各州郡自行募兵杀敌,魏延几年的作战中积累了不少战功,荣升伍长、什长、曲长。后来荆州黄巾贼被剿灭,紧接着又出现了很多流寇、水贼。荆州牧宅心仁厚,经常派遣军队剿灭匪寇,魏延多次斩首贼寇首领,本以为可以成为校尉甚至是将军,但没想到荆州官场太黑暗,像他这样毫无背景的人终究还是没有上位的机会,荆州匪患结束后就被打发到长沙做守门将。
魏延在长沙的几年时间里过得很不如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好的平台施展才华。后荆州变成无主之地,此时占据南郡并攻打长沙,魏延认为荆州以后就会被刘备所得,与其跟着长沙沦陷,还不如献城投降换个职务。于是魏延挟持长沙太守后开城迎接刘备,战后得到刘备重用。
刘备拿下益州时魏延已经成为了偏将,距离将军仅有一步之遥。汉中之战时魏延跟随刘备一起抵御、然后又分兵攻打,也曾经派兵截断的粮道,后来还趁胜追击曹军,一时间风光无限。战后刘备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同时统领汉中的军队,地位直接和并肩。当时很多人质疑魏延的忠诚和能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旧臣。魏延知道同僚对他有看法,当着同僚的面承诺,只要魏延在汉中一天,就可以保国家平安无事。后来十几年间曹魏多次兴兵攻打汉中,但都没有越过汉中一步,魏延确实做到了这件事。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任命魏延做副帅,和魏军在渭水两岸对峙很长时间。这个时候魏延建议可以分给他5000兵马走子午谷奇袭长安,只要拿下长安后就可以围歼。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有答应魏延,魏延事后对身边人说诸葛亮不会打仗,蜀帅应该由他来当。后来诸葛亮病危,临终前制定了撤退计划,魏延负责断后,想借曹魏的手杀了魏延。同时交待,假如魏延没死那一定要找机会杀了他。后来魏延被杨仪和联手诛杀。
蜀汉北伐的初衷
其实魏延的死并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延的作战计划和蜀汉北伐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魏延作为一个将军是成功过得,因为是他的强项,但是作为一个统帅,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是不合格的。
首先蜀汉的体量对比曹魏和东吴就很弱,曹魏人口是蜀汉的5倍,军队规模是蜀汉的4倍。蜀汉不北伐就会被吞并,只有北伐才有一线生机。而蜀汉北伐的重点不是为了拓展疆域,而是为了充实人口!通过战争掳掠大量的人口,保持蜀汉的兵员、青年充足,这才可以长久发展、对峙、甚至以后出现破局。所以能看见诸葛亮每次攻下一座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搬迁到汉中甚至益州境内。
而魏延不明白这一点,他仅仅思考的是如何在短期内攻下一座城池,或者斩杀多少敌军,从来没有考虑蜀汉国力能不成支撑他的军事行动,符不符合蜀汉的战略要求。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将有很大的可能接替自己的位置,甚至由他来主导北伐。这种结果不仅不会对蜀汉有帮助,甚至可能会加速蜀汉的灭亡。为了蜀汉的延续,诸葛亮只能如此。
没有预料到黄皓是一个变数
而蜀汉后期最大的奸臣黄皓,那个时候他实际上只是后主身边的一个小,并没有显露出他的奸诈、野心,况且诸葛亮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甚至不认为他会对国家有多大的伤害。
在诸葛亮看来,他死后将由、两人接替政务,负责蜀汉的运转和民生、经济问题。军事方面由王平、杨仪、姜维等人继续负责,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在他们几个人的扶持下,对外继续保持和东吴的联盟关系,两家人携手对抗曹魏。任凭曹魏实力雄厚,依旧难以从蜀汉或者东吴方面破局。届时只要蜀汉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和东吴约定时间统一北伐,自然有机会翻盘。
用后世眼光来看,假如没有黄皓的话,诸葛亮这个计划还是很好的,毕竟后来曹魏经过司马家夺权又经历了大清洗,实际上已经频临崩溃。而蜀汉修生养息了十几年时间,兵甲、士气都很足,趁着这个机会反攻曹魏还是有很大胜算,有很大几率能够吞并陇西、西凉、关中地区。
小结
用一句话来形容蜀汉的结果,那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蜀汉在诸葛亮的统治下,尽管综合实力和曹魏、东吴比起来差了很多,但实际上非常团结。因为诸葛亮的个人魅力、智力、威望,他牢牢把益州本土士族和荆州官员、南中异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所以才有了他北伐时期的高光时刻。
但因为诸葛亮的继承人没有诸葛亮的能耐,再加上刘禅、黄皓等人脱离了剧本的发展,种种负相关事件的作用下,终于导致蜀汉灭亡。从这一点来看,小人的破坏力真是太大了,对于蜀汉甚至整个历史来说都是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