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六次入殓之谜:孙中山为何没能用水

历史朝代 2023-03-22 15:22www.nkfx.cn历史朝代

  导读:“水晶棺”最终未能使用。原因之一是,它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若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另外,此时已经发现,由于初期的防腐处理不够理想,孙中山遗体的皮肤已开始变黑,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样长期保存原先的状态了,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只能改为土葬。

  孙中山“奉安大典”是南京政府成立后主持的一件大事,曾留下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不过,再细致地记述,也难免遗有漏缺。比如,自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暂厝碧云寺直到1929年奉安大典,在这四年多时间里,有许多关于遗体的传说,其中真假参半,给后人留下不少难解的谜团。

  据资料所载,孙中山的遗体曾经数次改殓易棺──所谓“殓”,是指逝者的遗体穿衣入棺,实际上,若将每次易棺算作一殓,孙中山的遗体应为“六殓四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的当天,遗体便被送往协和医院,涂抹防腐药物,然后手术取出心脏、肠胃等内脏、并用药水洗涤,分别储入玻璃瓶内。清洗腹腔后,排除毛细血管内的空气,由左腿注入浓度40%的福尔马林防腐液,然后缝合创口。3月15日手术完毕,上午10时“举行小殓”,按照民国礼制,身着大礼服、头戴礼帽、足穿皮靴。

  孙中山生前曾经说过,自己逝世后,希望能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留遗体供民众瞻仰。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水晶棺”的制作运输尚需时日,“小殓”后只好暂时使用协和医院旧存的一具美式棺木。这具棺木是椭圆形的,头部微方,用美国上等沉香木制作,上面有玻璃隔层,可以瞻仰孙中山遗容。这是“第一殓”、“第一棺”。

  苏联以最快的速度用火车将“水晶棺”运往中国。这具棺椁主材为坚木,分为内外两层:外套及上盖均为优质钢材并经镀镍处理,内棺的上盖是可以透视内部的玻璃(并非真正的水晶)。

  但是,“水晶棺”最终未能使用。原因之一是,专家认为,它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若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另外,此时已经发现,由于初期的防腐处理不够理想,孙中山遗体的皮肤已开始变黑,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样长期保存原先的状态了,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只能改为土葬。

  “水晶棺”尽管未用,仍应算作“第二棺”。

  孙中山灵榇仍按原定时间于4月2日移往碧云寺,放入金刚宝座塔的石龛内。同时,又由协和医院另外制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节,有关人员打开美式沉香木棺,将孙中山的遗体用中式新棺重新装殓。这具棺椁为楠木材质,内壁用耐腐蚀的铝材制作,棺内满盛福尔马林药水,浸没遗体,以达到防腐的目的。棺椁上部装有玻璃盖罩,以便观察内部情况,其上再覆盖楠木棺盖。装殓完毕后,重新放回石龛内。

  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二殓;中式楠木棺为“第三棺”。

  接下来的故事极为惊险曲折,而且迷雾重重。

  那段时间,中国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战乱。北京作为政治漩涡的中心,各路军阀出出进进,时局连年动荡。西山一带治安不好,竟有散兵滋事捣乱,守灵人员只能紧闭灵堂大门,小心防守。此外,有传言说张作霖、张宗昌认为孙中山停灵的地方风水好,以致北伐军连打胜仗,因此只有焚尸方能破解。守灵人员得知消息,紧张万分。

  据当时担任守灵负责人的李荣事后回忆,他曾前往协和医院向院长刘瑞恒求助,打算把孙中山的灵榇转移到协和医院保存,刘瑞恒认为不妥而没有答应。李荣只好请刘瑞恒开列防腐药水名称,自己前往德国药行购买,同时将存放在中法中学的那具沉香木美式棺(即前面所说的“第一棺”)运回西山。

  1927年11月25日深夜(实际是26日凌晨)2时半,守灵人员秘密地将孙中山的遗体从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第一棺”),用棉花药水包裹防腐,藏到碧云寺内东侧水泉院的山洞内,以防不测。

  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三殓。

  1928年初夏,张作霖败退东北,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灵人员将孙中山遗体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

  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四殓。涉及的两具棺椁均为旧物。

  但是,如果仔细琢磨,这段“史实”似乎存有许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守灵人员有无移灵防腐的专业技术能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