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选妃标准最苛刻的皇帝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古代,皇帝选妃可不单单只是看一眼就能选上的,,看一眼就选上的也有,不过都是个案。其实,古代选妃制度非常严格。看下古代帝王选妃究竟有哪些严格的要求?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这只是些泛泛的条文,汉代就有皇帝定下了严苛的选妃标准,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汉桓帝刘志一定是个酷爱科学计量方法的人。对于后宫嫔妃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有着严格的尺寸观念。身高必须七尺一寸,肩宽必须一尺六寸,臀宽要比肩宽少三寸,从肩膀到手掌必须二尺七寸,手掌手指共要四寸长,从大腿到脚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
这样一番计量下来,实在不知道到底还能有几个名门闺女能够符合标准,这不是苛刻,简直是不可理喻!也看得出来这刘志一定也是个无趣的男人。女人的妙处在于各有各的不同,环肥燕瘦,各有所妙,一旦后宫佳丽三千全成了一个模子的流水线产品,那作为皇帝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可以想象即便成了刘志的妃子,也必定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维持原有身材,既不能胖,也不能瘦,否则身材脱离了标准,那就该尝尝冷宫失宠的滋味了!
在大明一朝,谁想贵为皇后,就得像今天英语专业考级那样,四六八级逐级过关,一直考过“八级”,才有资格母仪天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这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罢了。但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却是十分规范,其过程大致分为“八级”,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第一级是“海选”
在皇帝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币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第二级叫初选
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级叫复选
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然后就是让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第四级是精选
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第五级是留宫
分头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第六级是晋嫔
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是“选三”
所谓“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钦定。这倒有点类似科举廷试后张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选后为例,当年由太妃刘氏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后选定三人,即皇后张嫣,贵妃王氏、段氏。
第八级是钦定
刘太妃先把张嫣等三人的美态转告皇帝,熹宗再亲自召见三人,直接进行面试。熹宗见着三个姝艳绝伦的美人,真有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便让赵选侍决断。赵建议定张嫣,于是钦定张嫣为中宫皇后,王氏封为良妃,段氏封为纯妃。是年,张嫣年方十五。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大姑与郭氏姐妹进入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
据载,这位刘大姑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选后制度,选出来的后妃终未能辅佐朱元璋的子孙们,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
其实,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是都是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如唐明皇和杨贵妃、汉武帝和卫子夫等。殊不知,皇帝选妃的过程会这么的苛刻,入选女子不仅要出身名门,重要的是脸上没有麻子,不能有口臭,不能有鼻炎,没有腋臭,没有痔疮,没有脚气,没有任何的妇科疾病等。原来当皇帝的女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