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连传令兵担架兵都上去肉搏了
连传令兵担架兵都上去肉搏了1941年12月23日第3次长沙会战爆发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一场结结实实的胜利。
第一次长沙会战
严格来说,第一次长沙会战是一个平手,我们略胜。
12万日军在冈村宁次指挥下,长途奔袭长沙。当时薛岳可以调动的第九战区部队大约是24万人,其中一半是战斗力比较强的中央军部队。
长沙以北的地形较为特殊,这里是连绵的山地和水网地形,比较适合防御,相反不合适敌人大兵团的进攻。
从日占区出发,必须连续渡过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这才能攻打长沙。
而日军进攻的西面是洞庭湖及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地形非常复杂。国军还在这里大量部署水雷和有岸防工事,登陆比较困难。
日军进攻的东面则是连绵的山区,这里很多地方只有一条小路,仅能通过一匹骡马,也不适合进攻。
以上都是对国军有利的地方。
所以,白崇禧等人建议放弃距离敌人比较近的长沙、后退到衡阳一线决战,薛岳断然拒绝。
薛岳认为长沙是湖南的重镇,又是交通枢纽,靠近产粮区,不能随便放弃。
况且,衡阳位置靠南,距离敌人较远,但周边地形并不好且城市很小。显然,选择在长沙决战更为有利。
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薛岳发脾气、砸电话,最终得到蒋介石的支持,才坚守长沙。
在薛岳的命令下,除了利用北方的三条河流建立坚固防线以后,国军还修建了无数据点。日军只要开始进攻,就必须突破一层层的防御工事,付出相当的代价。
,薛岳命令军队在支持抗战的湖南人民帮助下,将这一带的道路完全破坏,设置大量路障和地雷。人民尽量撤退,躲到乡下,家里粮食全部带走,坚壁清野。
国军主力并不是全部放在长沙以北,而是留下几个主力军在长沙以南。等待日军攻打到长沙以后,一举出击,将其击溃。
冈村宁次出兵以后,日军遭遇了苦战。
国军依靠坚固工事顽强防御,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更关键的是,日军渡过新墙河以后,就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路。所有的公路全部被破坏,有些地方甚至看不出哪里是路。这种情况下,日军的汽车、马车根本无法行走,野炮、重炮只能留在后方。日军的火炮只能依靠可以拆卸的山炮,后勤辎重完全依靠马匹背负运输。
马匹拖曳车辆,一批强壮的东洋马可能达到1吨。如果只是背负,重量就会锐减到二三百公斤,运输量大减。这导致日军的弹药和粮食,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国军的抵抗,还是一层层,逐步增强的。日军突破新墙河时,由于火力旺盛,弹药充足,相对比较轻松。杀到汨罗江时,因沿途的激战和补给逐渐不足,日军战斗力就有一定下降,花费很大力气才突破成功。
突破了捞刀河以后,日军已经相当疲惫。
尤其辎重兵更是苦不堪言,一些士兵悲哀的说这里根本就没有路,我们是在泥浆里面打滚。
到了长沙城下时,日军疲惫不堪,粮食和弹药所剩无几,强弩之末了。
至于从西面和东面迂回的部队,分别被复杂地形和国军阻击拦截,也是筋疲力尽,战斗力大减。
此时国军的几个主力军正在长沙附近。
薛岳准备利用长沙进行防御,大量杀伤日军以后调动几个军进行反攻,一举击溃日军。
日军在被重创以后,补给和弹药又耗尽,只能仓皇撤退。沿途国军会对撤退日军进行不断袭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迫使其溃败。
不过,冈村宁次也不是草包。到了长沙城下以后,他发现部队已经非常疲惫,伤兵众多,弹药几乎耗尽,一些部队几乎断粮。
,日本侦察机发现长沙附近集结着国军大部队,至少有好几个师。周边的其他国军部队,还纷纷向长沙靠拢。
冈村宁次这小子的头脑是很冷静的。他权衡得失,认为军队的存亡比自己的面子重要,果断下令撤退。
于是,冈村宁次仓促下达总撤退命令。
日军全线后撤,期间遭到国军的无数次伏击、袭击,损失不轻,但好在保住了主力部队。
最终,日军溃退回自己的占领区!
日军此次伤亡2万人左右,国军为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攻占长沙且消灭第9战区国军主力的企图。
就作战来说是个平手,我军略胜,不但保住了长沙,也给日军较大的打击。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也是平手,我们略败。
这次会战由阿南惟几指挥。
阿南惟几认为,上次冈村宁次的失败主要是分散了兵力,分为3路出击。而日军总数只有10万出头,分兵导致中路主攻部队兵力不足,只有区区数万人。
这次,阿南惟几采用中路突破的方式,集中了12万大军,全线突击。
此次,日军采用不同以往的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以往日军由于火力强大,通常用1个联队3000多人就能对付国军1个师,1个旅团就可以对付国军的二三万人的主力军。此次,日军却出人预料的以一二个师团对付国军1个军,试图短时间内击溃国军防御。
双方开始交手,国军还是比较顺利的。随后,日军在汨罗江附近,突然开始集中兵力攻击国军部队。
在抗战历史上,从没有日军2个师团合围国军1个军的情况。此次,日军以第6师团和第40师团围攻中央军第26军;以第3师团、第6师团围攻第10军;随后又以第3师团、第4师团、第6师团合围第74军等等。
在日军数倍兵力围攻下,这几个军开始是奋力防御,没想到伤亡很大,只能强行突围。
以74军为例,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我军对这一代地形非常熟悉,这几个军的突围都获得成功。
日军出人预料的改变战术,导致我军几个主力军被迫暂时退出战场,导致长沙防御出现混乱。第4师团也趁机占领长沙!
可惜,阿南惟几的中路突破战术也存在严重问题,主要是速度较慢,花费长达12天才到长沙。
,由于没有采用冈村宁次的多路攻击战术,导致国军第9战区主力全部集中在中路。
而中路战场的宽度比较窄,日军侥幸占领长沙,但南面不远处就是国军重兵,随时可能反击,再向南攻击已经不可能。
还有,此时日军的补给线又被切断,长沙附近的日军仍然缺粮缺弹药。
这种情况下,日军无法持久占领长沙,只能弃城而逃,遭到国军的伏击和袭击。
此战,我军守住了长沙,但不如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得好。
日军伤亡1万多人,但我军伤亡接近4万人。
显然,我军损失要大得多,长沙也一度被敌人占领。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则不同。
此次第9战区司令官薛岳成功的使用天炉战术,将阿南惟几10万大军引入长沙进行决战。
阿南惟几以为上次的胜利,产生了轻敌思想。此次,他的兵力只有10万,还不如上次的12万。而薛岳的第9战区是全国作战的重点地区,兵力则提高到30万规模,一半左右是战斗力很强的中央军。
就双方实力对比来说,30万国军还是完全可以在防御中对付日军的。
此次作战套路,也是是同样的。
经过之前一系列的攻坚战,日军损失不轻。因道路被破坏、老百姓坚壁清野、国军小股部队不断袭击,日军后勤补给逐步断绝。
在连续突破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防线,花费1周时间逼近长沙时,日军战斗力已经大减。
此次国军不像以往一样死守阵地,而是巧妙的给予日寇一定杀伤以后,就主动撤退二线阵地,再撤退到三线阵地。
一层层防御就像剥洋葱一样,让日军无法重复优势兵力包围某支国军的战术。
长沙城下的日军疲惫之极,粮食匮乏,只能去周边搜罗农民留下的食物。
就重武器上,道路完全被破坏,日军只有少量山炮赶到了前线,弹药几乎耗尽,火力大减。
战局危急,如果是冈村宁次一定回撤退。
阿南惟几能力不如冈村,一意孤行的下令强行攻城。长沙的国军浴血苦战,在岳麓山炮兵支援下死守长沙城。期间,国军预10师甚至以传令兵、杂物兵、担架兵、输送兵编为一连,由第30团(团长葛先才)指挥上去肉搏了。
虚弱的日军从12月31日激战到1月5日仍然不能占领长沙。
此时以逸待劳的国军主力开始反攻,阿南惟几的部队终于崩盘了,各部在弹尽援绝下仓皇撤退。
此次日军是在战斗力大减、补给断绝情况下后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混乱,导致很多部队被我军包围。
日军辗转花费12日,付出不小的伤亡,才狼狈退回自己控制区。
此次国军已伤亡2万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接近2万人。由于双方重武器火力存在巨大差距,这种伤亡比已经很不错了。
第3次长沙会战是一场完胜,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是国军获胜。事实证明,日军第11军调动所有机动部队也就是10多万人,是不可能击败第9战区的。
所以在长衡会战中,日军集中高达30万重兵,以保证务必在第4次长沙会战中获胜。
3次长沙会战,我军经过苦战,3次保住长沙,每次都歼灭日军过万,确保湖南省大部地区没有沦陷,也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