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四次对话都在哪里?

历史朝代 2023-03-26 09:17www.nkfx.cn历史朝代
作为古代最伟大的两位先贤,孔子问礼于老子,是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件,老子与孔子的数次会面,是文化两大主流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老子、孔子这两位思想文化的巨人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融合激荡中,推动着文化互根互生,葱郁繁茂,绵绵不绝,呈现出包容多元和徇烂多姿的发展态势。

孔子问礼于老子,并非仅仅出自于道家《庄子》的一家之言,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诸多文献及考古资料,都证实了孔子曾多次问礼与老子的事实。

题主所云确凿可信的有两次,其实五次问礼均有史书记载。

下面将这五次问礼的时间、地点和出处,按照问礼的先后顺序,逐一呈现出来,供参考。

现在先把确凿可信问礼的大致情况说一下。

第一次问礼时间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时年17岁。

地点鲁国的巷党。

出处《礼记曾子问》原文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

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这段话记载的是曾子问葬的典故。

曾子问道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忽遇日食,礼法有何要去呢?孔子答道从前(17岁那年),我跟着老耽在巷党(某乡下)帮人办理丧葬事宜,也发生了类似情况,出现了日食。

老耽喊道丘,快把灵柩停下,靠在路的右边,都不要哭了,静以待变。

等到日蚀过去后,柩车才继续前行的。

老耽跟我说理当如此。

第二次问礼时间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时年34岁。

地点周都洛邑出处《孔子世家观周第十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原文《孔子家语》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对曰谨受命。

《史记》的记载相对《孔子家语》较为具体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高蹈轻扬,不与世人同,老子对孔子执着于旧时礼法表示不以为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孔子。

他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者的骨头早都化成泥土了,只剩下片言只语。

况且君子应该因应世事,时机来时就出仕,不得志时,不妨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转。

深谙经商之道的人,财不外露,好像穷人一样,有德才的人大智若愚。

你应该丢掉骄气与欲望、摆谱的脸色和虚妄的志向,因为这些都对你没什么益处。

《孔子家语观周》还记载了老子送别孔子时的一段对话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

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返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老子说我没啥送你的,就临别赠言吧当今社会的士人,因耍小聪明而危及生命的的人,都是喜欢讥议别人的人;仗着有点知识、因喜爱争辩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别人隐私的人。

身为人子不能只顾自己忘记父母,身为人臣要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

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

从周都返回鲁国,孔子所宣扬的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从远方来拜师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孔子家语卷六》季康子问五帝与孔子,孔子曰丘也闻诸老聃曰云云《史记》说孔子辞别老子,沉吟良久,对弟子们感慨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以上是前两次问礼的大致情况。

其实,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不止这些,仅《曾子问》就有四则涉及到孔子言老子事。

除了第一次提到的孔子说他年轻时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之外,三则均含有吾闻诸老聃日的说法,言其从老子那里得到教示云云。

第三次问礼时间前498年,周敬王22年,鲁定公10年,孔子51岁。

地点沛出处《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老子跟孔子说学道者自身缺乏慧根,是没法得道的。

名声是公器,不可私有,贪多惹祸。

历代君主之所以提倡仁义,只是应急措施而已。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这个时期,孔子刚刚卸任为期不长的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因孔子果决善行,鲁国大振,齐国忧之,遭齐国诬陷而去职。

2、地点中的沛不是秦汉之沛,而是春秋之沛。

据郦道元《水经注》、《汉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等记载沛应在今河南周口扶沟县境内沙水与涡水汇合处的大扶城附近。

3、《庄子》虽常借寓言以明其道,但涉及历史人物的记载,却并非凭空杜撰,比如孔子与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楚狂接与,庄子本人与惠子,以及公孙龙、魏牟、齐桓公、管仲、齐桓公等,他们之间的交往或问对,历史上确有其事,所举人物都是真实的,所举事项都能与其他文献相佐证。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除了上述有时间地点和明确问对主题的,还有其他零星记载,但因儒家被尊为正统,孔子问礼之事便被掩盖了下来,只能一笔带过即便是《吕氏春秋》那样的相对中立的文献,依然语焉不详。

时间不详地点鹿邑出处《吕氏春秋当染》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此次拜见老子,有出土实物可证。

1992年安徽省亳州市文物部门在鹿邑发现石刻一通,为明代问礼宫石刻。

圆首,高1米,宽0.46米。

所记与上述三次皆不一致,说明不止三次。

撇开庄子不说,光是儒家记载孔子问礼一事的也不止《礼记》、《孔子家语》等经典,比如韩婴的《韩诗外传》、戴德的《大戴礼记》、戴胜的《小戴札记》、王符的《潜夫论赞学第一》等等,其作者皆为儒家。

《小戴礼记》甚至四次提到孔子问礼于老子,而在《礼运》篇中所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完全是老子思想。

《吕氏春秋当染》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这三者都是道家,这在老、孔时代是很正常的,因为老、孔时代还没有道儒之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的广纳博采和兼容并蓄思想。

还有一个很值得一说的现象,孔子问礼这一事件虽然被模糊了,作为孔子老家的齐鲁大地,尤其是济宁地区,其出土的孔子问礼汉画石像,比老子传道的陕西地区还多,从一个侧面年反映了这一历史真相,大概是家乡人出于对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礼赞吧?

上图为山东嘉祥出土孔子问礼于老子汉画像石局部,下图为放大图右端孔子率弟子20人晋谒老子,左端老子拄杖面向孔子,后有弟子7人,孔、老之间有小孩即孔子的7岁神童老师项橐。

孔子的袖口露一禽头,应是孔子要呈献给老子的礼物。

,借用南怀瑾老师的评价结尾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之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不论汉、唐,还是宋、元、明、清。

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