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道德经》里,反字只出现4次,却是老子智

历史朝代 2023-03-26 09:18www.nkfx.cn历史朝代

《道德经》以道德为纲,论述宇宙万物阴阳有无变化之道,修身养生用兵治国之术,但因寓含讽喻君王无为而治之意,多以政治为旨归,所以被誉为内圣外王之术。《道德经》其文约,其旨深,涵盖宇宙苍生万事万物,因而又被誉为万经之王。

上下五千年,若论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诸子百家里,《老子》天下第一。

但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对于这部伟大经典的解读版本之繁多、观点之冲突,在诸子百家里,更是《老子》天下第一。

既然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那么其哲学的思辨性从何体现呢?今天趣谈网小编从《道德经》里抽出一个字来,与诸位一起探讨老子思想的哲学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道德经》。

01

一个反字道出了《道德经》的全部哲学意

《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是有、无、天、地、道、德、圣人、玄等字词,其中无102次,有83次,道德二字分别为76次和44次,圣人28次,由此可见老子的侧重点是围绕着宇宙天地万物的有无造化,纵论圣人君子修身治国的思想主张。但其中有一个字全文只出现4次,却是有无、福祸、盛衰互化的共同遵循。

这个字就是反。

这个反字,既有反面、相反的意思,也有返回,回归的意思,要根据所在的语境分析。

老子为了说明世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和过程,用了反字,到了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之特效,理解了这一个字,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道德经》的精髓。

我们把四个带反的句子分列在下面,逐一解析,就会明白老子是怎么看待宇宙万物变化规律,又是怎么发现无为无不为这个大道的。这四个带反的句子有三处是指回归、物极必反的意思,分别是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说有一个混成为一体的神奇事物(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无边无际而永恒,它永恒运行而扩展到遥不可及的地方,等到扩展到遥不可及的地方的时候,它就会返回它的本始状态。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出自于道,一切事物从道里走出去的,走到极点的时候,一定会复归于道,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轨迹。

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是循环往复,终而复始是道的运行规律;柔弱则是道的作用方式。

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恰当的治国理政法则(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啊!只有同宇宙万物一起回归于真朴,顺应自然无为之大道,才能实现天下之和顺。

上述三处讲到的反都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又回归本原的意思,也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这是东方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最早、也是最具思辨性、原创性的永恒命题。老子的福兮祸兮,正复为奇,善可为恶等等辩证思想,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会自然地转向相反的方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老子关于正反相辅相成、互为转化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史。被后世称之为最精致、最完备、影响思想政治600多年的理论体系的道学(理学)就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老庄学说,旁及佛学理论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但道学家们所说的道是封建纲常名教的道。

为了论述这个道的永恒性,程颐明确借用了老子物极必反概念,论述因阴阳二气交感以化生万物,而万事万物本身就包含对立统一的思想,这种对立达到了极点,就会向反面转变。与道家不同的是,理学家们把这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的根源归之于理,而这种理就是天理,认为天理乃万物的本源。

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物极必反的道理确已被各家吸收并消化,这说明物极必反的观点已经成为各家共同尊奉的哲学思想。而这思想,恰恰是老子在《道德经》敦敦告诫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8章正言若反。

在《道德经》里,只有这一处反是相反的意思,就是说真言正理,若不认真思考,就如同错误的言论。

02

物极必反教会了我们什么

人们在看待事物时,往往专注于或纠结于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相反的另一面,直至事情落败也不肯低头认错,只是因为偏激而执着造成的自我伤害。

人都有先入为主,争强好胜的一面,人向高处走,都想向上爬,自认为自己具足了条件和理由,没有看到自己向上走的不足之处,也没有看到事情另一面的现状,甚至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结果只能是不知足而受辱,不知止而殆。

老子说上善若水。人只有像水一样,顺势而为之,示弱不争,无为而为之,才能水到渠成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物极必反适应于宇宙万物,人更是不能例外,人的一切不顺、烦恼、浮躁都源于贪欲和功利,这些贪欲和功利把人变得脆弱,,人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和万物一样顺其自然回归本源。人的本原与起点在哪?《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就是说,明知自己强大,也能保持着谦柔的心态,就像那山中的溪沟甘于身居下位,这样的德性一直保持,便可回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自然状态。这就是《道德经》中反字的双重含义的相辅相成道理。人若能回到事物的反面去,甘愿处于柔下,而不是逞强争胜,人便会无人与之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