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欲租用领土 沙俄挑动呼伦贝尔独立:欲占据领
本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俄欲租用领土的详细资料,如果您对俄欲租用领土的内容感兴趣的话,欢迎来看看哦!
一、沙俄觊觎呼伦贝尔的野心
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的西部和内蒙古的东北部,以呼伦、贝尔两湖而得名。东据兴安岭,西以额尔古纳河与俄国为界,北连黑龙江,南以兴安岭的索岳尔济山为界,与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兴安盟的部分地区接壤,西南与外蒙古的车臣汗部交界。呼伦贝尔全境南北长约一千五百余里,东西宽约七、八百余里。土地肥沃,可耕可牧,物产丰富,予取予求;深林矿藏,尤为无穷(郭道甫《呼伦贝尔问题》第2页,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呼伦贝尔作为北疆的边防要地,北起额尔古纳河口,南迄海拉尔河口,这是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水路边界线。这一长达750千米的中俄国境线,是根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的。后来,中俄两国根据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和《阿巴该图界约》,从而又划定了中俄中部边界。其中,自塔尔巴干达山所设第五十八号鄂博起,往东至阿巴该图第六十三号鄂博,即对海拉尔河口之鄂博,是为中俄东部边界的陆路边界线。如把这段陆路边界线与水路边界线连接起来,就是我们所通称的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国境线。
清初以来,清廷为防止沙俄东侵和俄人越界,就在呼伦贝尔地区设官驻兵防守。1732年(雍正十年),经黑龙江将军珠尔海奏准:由布特哈拨来索伦一千六百三十六名,达呼尔七百五十九名,陈巴尔虎二百七十五名,鄂伦春三百五十九名。此项兵丁计三千名,归并索伦一部,编联五十牛录(一牛录为一佐领),分隶八旗,统以左、右两翼。左翼四旗沿抵俄罗斯路(即中俄边界线)及与俄交界处分防游牧;右翼四旗沿喀勒喀河并喀尔喀一带分防游牧(张家燔《呼伦贝尔志略军备》)。同年,又由阿尔泰旗下兼管之额鲁特拨来100名蒙古兵丁,置一旗。1734年(雍正十二年),由喀尔喀部车臣汗旗下之新巴尔虎拨来二千四百八十四名,此项兵丁由管理车臣汗大臣扎克丹送来伦,按照索伦兵制编成四十牛录,分隶八旗两翼,划界分防游牧(同上)。各旗设总管、副总管、佐领、骁骑校等官。与此同时,在海拉尔设副都统,管理呼伦贝尔地方。至清末时期,清廷面对沙俄对呼伦贝尔边境侵略的加剧,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改呼伦贝尔副都统为呼伦道,在满洲里设胪滨府,海拉尔设呼伦厅,在吉拉林设室韦直隶厅。除设一府二厅外,清廷在呼伦贝尔境还采取了许多防俄实边措施。这些设施对于巩固祖国北疆边防和呼伦贝尔地区边民的安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沙俄对呼伦贝尔地区的侵略活动,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日益猖獗。尤其从19世纪末修建中东路以来,沿额尔古纳河,相继有大批俄人涌入呼伦贝尔地区。他们肆意扩占土地,砍伐森林,淘金挖煤。进入20世纪初,俄人入侵呼伦贝尔地区更日益加剧。如1905年,自海拉尔至莫力勒克河一带,俄人搭盖窝棚三百余处,蒙包五架,男女一千五百余口,开垦荒甸十二段,约耕熟地一万余垧。(东北档案馆《黑龙江交涉署档案》第438号)。至1907年,由布鲁河北岸沿额尔古纳河左岸长一百余里,宽八九里不等,皆有俄人垦种之地。
1908年2月22日,根据《东三省总督徐与黑龙江巡抚程给外务部咨文》称:额尔古纳河南岸山谷之间,俄人越垦之地已至二千一百八十余垧,沿河修有水磨二十四盘,窝棚六十六所。(《东三省政略》卷3)
对俄人越界侵边行为,呼伦贝尔副都统宋小濂代表政府多次向俄方提出交涉,并采取一些斗争措施,但终未解决沙俄入侵呼伦贝尔问题。
辛亥革命前夜,俄国为侵占满洲里,俄国界务处竟主张由满洲里划分,其意以东站为界,东清路线属我,西伯利亚路线属俄,后经中俄代表交涉,终于在1911年12月20日,中俄双方代表在齐齐哈尔签订了《中俄满洲里界约》,议定陆路边界满洲里站全城属于,水路仍照旧约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最后,俄国政府始认将满洲里全城仍归管领(《大清宣统政纪》卷67,第1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