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服饰是什么样的 印度宗教与印度服饰的联系

历史朝代 2023-03-26 09:19www.nkfx.cn历史朝代

  印度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在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外来民族的入侵,掠夺这块沃土上的财富。到了孔雀王朝时期印度才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相对的统一,此后几百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到中世纪莫卧尔王朝的建立又相对统一,加上近代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使印度再次进入到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但是,印度再怎么四分五裂,印度人的生活还是那样,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里都已经形成了一种地理观念,也就是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有一种把自己认定为印度人的观念,当然,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很强。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根据他们的穿着和生活习俗就能看出他们来自于哪儿。在印度,多样性而又互相包容达到宗教文化的顶点,而正因为这样,宗教给印度人的穿着打扮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印度服装堪称惊艳雅致,看似复杂绚丽的色彩却又那么和谐一体,完美的诠释着印度文化和她的美学智慧。在后来的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下,印度人还保持着自己本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让其民族文化得到更广的传播。

  印度菩提伽耶(Bodh Gaya) ,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maṇḍala )、摩诃菩提(梵Mahā -bodhi ),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菩提伽耶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ā),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ñjanā,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ā )聚落。

  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菩提伽耶是甘地发起无暴力运动的地方,是阿育王成长的地方.

  遗迹

  菩提树

  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金刚座

  位于菩提树下,佛陀在此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处现置一石刻高座,长二点三公尺,宽一点二公尺,高零点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照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两宋之际,志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石栏

  围绕于大塔之处,据传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然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栏,环绕严护之。或谓从石柱之刻文推之,此石栏应造于阿育王之后。又七世纪初,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梵Karṇa-suvarṇa )之设赏迦王(梵Shaśāṅka )毁嫉佛法,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焚烧其根,数月之后,阿育王之后裔摩揭陀国之补剌拏伐摩王(梵Pūrṇa-varman )兴复之,为防后人再度滥伐,乃筑二丈四尺之石垣以保护之。

  大塔

  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 -samghārāma)。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著称。六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Cunningham)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