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6世纪海上强国西班牙竟然试图征服
计划书还建议西班牙公民与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的统治权。西班牙人和妇女结合,便会有适宜作神甫和传教士的人以及担任政府官员和担任军事职位的人。
西班牙觊觎
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国王曼诺尔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国王,组建“无敌舰队”,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海上强国。在亚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占领了马六甲,并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这时的西班牙殖民者打算利用菲律宾为基地来征服。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上书国王说:“如果陛下乐意调度,只要不到60名优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够征服和镇压他们(指人)。”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驻菲总督桑德在给国王的信中说:“这项事业(指征服)容易实行,费用也少。”
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西班牙要侵略最重要的原因。16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宾之后,即开始积极考察、分析国情、民情,并对福建沿海进行侦察,熟悉航道并绘制地图。1576年,桑德在给腓力二世的一份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侵华计划:“这项远征需要4000到6000人,配备矛、枪、船、炮和所需要的弹药”;“有2000到3000人,便足以占领所要占领的省份,用那里的港口和舰队,组成海上最大的强国,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后,便足以征服全国。”
计划书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开马尼拉大会,专门讨论征服的问题。与会者草拟了一份包含有十一款九十七条内容的备忘录,由菲律宾总督和主教领衔,纠集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西班牙国王。
计划书首先强调作好战争动员。由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派代表前往西班牙向国王详细介绍的情况,力促腓力二世对侵略一事作出决定。
对国王游说成功后就准备好充足的兵力。侵华远征军计划由1万到1.2万名西班牙士兵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远征军总司令由菲律宾群岛的总督担任。军队由枪手、甲胄兵和毛瑟枪手等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员,以及三四名铸炮者,还有12名武器和抛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沥青的手工艺匠以及能造高舷侧大帆船的船匠。此外,腓力二世命令印度总督送来500名奴隶,并派1名军官到日本,通过日本的神甫招募军队。远征最好有葡萄牙人参加,因为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有经验。对葡萄牙军官委以重任,双方协同作战,互相配合。
进攻以菲律宾群岛为军事基地,西班牙远征军寻找了四条进攻的路线,并认为最佳航线应取道麦哲伦海峡。
计划书还提到战争中应注意的问题。西、葡两军的数量不能太少,否则会被包围。同时谨慎地选择远征的人选,改变以往的侵略方式———不能使人口减少,人口消失意味着财富的消失。侵占后,保留政府,以保持它的繁荣和富裕。让参加远征的人知道这次远征并不是去对付敌人,而是为了能在自由传教。侵入应采取谨慎和温和的方式,不能对人民犯下太多罪行。
计划书强调侵略成功后,西班牙可利用在获得的物资打击自己的敌人。还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员,西班牙可获得金、生丝、绸缎、精美的手工艺品。西班牙国王可以从获得大量租税和利润。征服后,西班牙官兵可得到升迁,许多西班牙人可定居并得到封爵。
计划书最核心的部分是战后西班牙如何统治。计划书首先强调建立大量学校,对人灌输西班牙文化;建立大量教堂和寺院,传播天主教,并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要安抚农民,使他们皈依***,阻止回教在的传播。在建立58个大主教、主教和一个总主教;建立一个新的有关税赋的军事制度;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在委任4到6名总督,如同十五省的巡抚,拥有与其他殖民地总督一样的权力;与北方蒙古族和解,打击土耳其。在陆上建立自到西班牙的邮传路线。腓力二世成为的主人后,他将成为柬埔寨、暹罗等属国的君主。征服后,可保障印度从来自的商品获得利润,这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很重要。在的附属国中建立统治权,以建立联盟和通商,传播***。人届时可航行至秘鲁及西班牙等殖民地,人和西班牙人的关系将进一步巩固。西班牙可利用人作为他们的殖民劳力进入菲律宾,开发菲岛。占领还可防止法国、英国及不同宗教和北方国家前来。
计划书还建议西班牙公民与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的统治权。西班牙人和妇女结合,便会有适宜作神甫和传教士的人以及担任政府官员和担任军事职位的人。这些人组成的亲属集团和利益集团将会巩固西班牙在的统治。
侵华计划流产
1587年,殖民主义者让桑切斯到西班牙向国王面呈计划书。腓力二世对该计划大加赞赏,并积极准备采取行动。
16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夺,获得迅速发展,同时强烈希望向外扩张。这种扩张与西班牙的利益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1588年5月末,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这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8月8日,两军在法国加莱东北海上进行了激战。由于西军组织不力,“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到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
“无敌舰队”的惨败是西班牙国力衰败的转折点。更为严重的是,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后,国力不断上升,与西班牙在各领域进行较量。它来到亚洲后,成为西班牙的第二大竞争对手,从而牵制了西班牙的力量。荷兰殖民者斯佩伊贝格在描绘荷兰在亚洲的战略轮廓时谈到:“依我的看法,建立我们在东印度的事业和成为摩鹿加群岛(今印尼)主人的最好和惟一方法,就是派遣一支舰队和武装力量,直接到菲律宾,进攻在那里的西班牙人。”与英荷的战争使西班牙自顾不暇,腓力二世不愿意再在亚洲陷入与的长期战争中。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侵华计划只得一搁再搁,直至最后流产
在死后将近两千年,曹操依旧很忙,忙着在各种书里当“人生导师”。人们已不再纠结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好”这个人。变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强,也可以视作这个浮躁社会的某种缩影。这个景象不要说曹操本人想不到,恐怕就连几十年前撰文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也不会想到吧
在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作为著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1958年前 曹操是奸臣,“白脸”的代表人物
历史原因:《三国演义》中的奸臣形象影响深远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地位。之后的几百年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各种文艺作品(戏曲、评书、小人书等)将曹操这种恶劣形象不断强化。
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坏了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从篇幅上就可看出:《魏书》一共30卷,《吴书》有20卷,而《蜀书》只有《魏书》的一半,15卷。在描写上,他也对曹操尊敬有加,尊称并没有称帝的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而刘备、孙权则仅被称为“先主”、“吴主”。陈寿还高度评价曹操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途中,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对曹操评价的转差,是与国运、政局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密切相关的。简单说,当国运昌盛,政局稳定,国家由强人主导时,倾向于将曹操评价为“好人”;一旦国运衰败,国家面临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时,曹操“奸臣”的一面便会放大。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就选用了一些曹操的负面材料。
刚刚去世的袁阔成先生曾说过365回本的评书《三国演义》,很多人都是听着这部书长大的。
到了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尊曹之意占据主流,书中也以曹魏纪年。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与三国时蜀国的遭遇达成了某种契合,“尊刘抑曹”的思想开始风行起来。大学者朱熹就在自己的著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抛弃了曹魏纪年,代之以蜀汉纪年。
南宋之后的元朝,汉人被蒙古人统治,民间“反曹”情绪更甚。到了罗贯中所处的明朝,“拥刘反曹”已成绝对主流,作为普及读物的《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坏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文艺表现:曹操定义了京剧中的“白脸”脸谱
我们现在常说一句话:“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意思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一个当好人,一个当恶人。好人对应的是红脸,恶人对应的则是白脸。这里边的红脸、白脸源于京剧的脸谱,或者更进一步说,来源于关羽和曹操。
京剧脸谱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被很多外国人当做的象征。他们觉得通过脸谱的颜色就能分辨人物的性格、脾气、忠奸、善恶,很有趣。有首叫《说唱脸谱》的歌,很形象地反映了脸谱的趣味:“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上述歌词中的每种脸谱颜色,都对应着一类人。其中白脸意味着人物奸诈多疑、阴险狡猾、刚愎自用。这类人最突出的代表即是曹操。另外在历史上叫得上名字的奸臣,如赵高、严嵩、秦桧等人,也逃不出被画白脸的命运。
早期曹操的京剧脸谱,眉间是黑色的
因为京剧早期多靠师徒相授、口耳相传,已经很难说清是先有“白脸=奸臣”这个祖训,才把曹操画成白脸的;还是因为曹操本人肤色偏白,才从曹操开始将白脸定为“坏人必备”的。总之,京剧舞台上的那张大白脸,对曹操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有很大的加成作用。
建国之后,毛泽东在私下及公开场合多次谈到要为曹操翻案。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针对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的话,毛泽东发表了一番评论:“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这种翻案之作在当时并不是一致叫好的。1959年,话剧《蔡文姬》公演,演出结束后郭沫若请大家提意见。陈赓大将说:“我看曹操可以填写一张申请入党的登记表了,郭老可以做介绍人嘛。”听者无不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