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丑妻黄月英的惊人家世背景:诸葛亮妻子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2www.nkfx.cn历史朝代

  诸葛亮择妇

  关于诸葛亮的婚事,因他娶了名士黄承彦“黄头黑肤”的丑女,而被传为佳话。对于这件事,我认为恩格斯的“婚姻依然是阶级的婚姻”,“婚姻都是由两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它是计较利害的婚姻”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自然是属于此列。诸葛亮本是山东人,后迁居隆中。在隆中的十年,诸葛亮由一个普通的青少年成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一个客居的外地人,何以立足成长为青年派的领袖?这除了诸葛亮本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他来襄阳后建立起来的人事关系。其中与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和当地豪强势力联婚又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在刘表统治下的襄阳一带,主要的豪强势力有庞、蔡、黄、蒯、马、习、杨等家,又分为在野派(庞、黄、马、习、杨)和为刘表效力派(主要是蒯、蔡)。

  诸葛亮与两派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诸葛亮的大姐姐嫁给了蒯琪,小姐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于是诸葛亮和蒯、庞建立了亲戚关系,而庞家的庞林娶了习家的女儿,于是又和习家连上了关系。这样带来了两个好处1、有利于他在襄阳立足,免得受欺负,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2、有利于他获得良师益友,促使他学业上进,政治发展。二刘表的后妻和黄丞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娶了黄的女儿,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父。这种关系成了诸葛亮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又是他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面说到的两种关系中,诸葛亮迎娶黄承彦的女儿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这个非同寻常的“厉害关系”问题,诸葛亮不能不再三权衡。1、黄承彦是当地名士,与黄氏结婚后可以得到黄承彦多方教诲和大力支援,对他成就事业很有利。 2、黄氏是刘表后妻蔡氏、蔡瑁的外甥女。与黄氏结婚可以和统治者刘表、豪强蔡瑁建立密切的亲戚关系,对自己以后的出山从政有很大的帮助。3、黄氏虽然外貌不美,可是有才华(美不美很有争议),迎娶她可以得一贤内助,对事业大有帮助。有如此的三长一短,何乐而不为?再说在封建社会,娶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妻子不美,找个美貌的妾就是了,诸葛亮后来不也纳妾了吗?如果黄氏不是和刘表、蔡氏有这样的亲戚关系,不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而是凡夫之女,就算有美貌,诸葛亮也不见得会迎娶吧?可见诸葛亮娶黄氏依然还是阶级的婚姻,是由诸葛亮和黄氏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它是计较利害的婚姻。在诸葛亮生活的三国年代,在地主阶级内部的婚姻问题上,诸葛亮的选择虽然有值得赞许的一面,但不应该无限制的美化他的婚姻观。

  三国时代其他的政治婚姻

  恩格斯说“婚姻乃是一种政治的行为,乃是一种籍新的联姻加强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情感”。曹操的女儿、刘备等的婚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曹操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夏侯元让的儿子,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实在是太明显了。河北之争的时候,袁潭投降,曹操于是为儿子曹整娶了袁潭的女儿,后来袁潭想重整河山,曹操马上把袁女退回去。刘备娶糜夫人就是看上了糜竺的“资产巨亿”,糜竺也想加强自己的政治力量,以保护他的经济利益,并进而成为地主阶级的当权者。刘备迎娶的时候,糜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糜竺也领“赢郡太守”,后来糜竺“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刘备迎娶孙权的妹妹,更是司马昭之心。还有吕布的女儿,也是为了加强力量而嫁给袁术的儿子(没有成功)。

  当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婚姻服从利益

  当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是不会顾及婚姻关系的,他们宁可牺牲私人的婚姻也要维护利益,因而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前面说的曹整与袁潭的女儿的婚姻就是一个例子,刘备与孙权妹妹的婚姻更是如此。蜀汉与吴的根本矛盾是荆洲,一旦这个矛盾激化了,婚姻根本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多少日军

  1937年9月25日发生的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方面有10000(蒋介石贺电)、3000(长期使用的数字)和1000(少数著作使用)之分。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前两者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鼓舞士气而进行的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1000。对比日军的参战部队,个人认为该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分析日军损失,使我们遇到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日军为了维护士气,对战时损失和战果的不实报道,使日军的实际损失与其公报不符。所以,对于平型关之战的真实情况,我采取了根据史料进行推测,而不是直接采用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

  目前关于平型关之战,日文资料中有三本很有价值的材料《第21联队战史》;《每日新闻》报原随军记者益川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战》;另一本则是在查找其他资料时,意外发现的日军《第11联队战史》,其中有着比遭到打击的日军部队对此战更详细的记录。因为第11联队的尾家大队,正是1937年9月22日乘坐遇伏卡车的人员,该联队亦奉命救援平型关遇伏日军。可能因为损失的不是自己的部队,所以记录更没有顾忌一些。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资料里提到的战场状况,居然有很多是史料中根本没有提到的。平型关之战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看法不同在八路军的伏击圈中,它有两个战场,日军是从两个不同方向钻进八路军伏击圈的!

  这两支敌军部队,其一是从平型关返回灵丘的“新庄自动车队”,由两个中队组成,搭载部队人数不详,从西向东进入八路军伏击区,其指挥官是新庄淳中佐(即中校)。进入伏击圈的另一支部队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灵丘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21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辎重部队,第5师团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与他们同行。

  桥本和新庄两名日军指挥官都在战斗中被击毙。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桥本军事素养相当出色,曾在东北和杨靖宇唱过对手戏。如果不是被打死在平型关,此人很可能是一颗日军中的明日之星。也正因为日军将其视为有前途的军官,所以此战之后,他们对桥本的死多有惋惜之词。

  千余日军大部被歼

  1937年9月25日上午,两路日军进入八路军伏击圈。11点,东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艰难。这时,八路军猛烈的攻击开始了。

  在八路军部队的第一次打击中,桥本并没有当场毙命。他的座车恰好被山崖挡住,八路军的手榴弹和子弹都无法击中这辆汽车。战斗打响后,桥本跳出汽车,立即在附近的一处台地建立了指挥位置,组织残存日军进行抵抗。

  这股日军的抵抗颇为顽强,据称他曾准确判断一个军队的指挥所,并指挥轻机枪进行攻击。,桥本的兵力毕竟有限,装备也不充足,更要命的是由于八路军伏击阵地选择得好,日军处于“很难看到敌人只能挨打”的境地。当八路军第二次发动猛攻的时候,这支日军终于未能逃脱“全灭”的命运。八路军115师冲下山来,和日军发生了白刃战,日军全被杀死,连手表和钢笔都被缴走作了战利品。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这支日军已经“全灭”,如何还能够提供如此详细的战斗经过呢?

  其实,这一路日军还有几个幸存者。3天以后日军21联队的官兵赶来救援,在死尸堆里发现了两名奄奄一息的日军重伤员,随后又在附近山坳中发现隐藏于此处的3名日军伤员,这就是此战这路日军的全部幸存者了。,没有一个日军能够说出桥本顺正中佐的死亡经过,他们对桥本的记忆就是他指挥轻机枪射击的时刻。

  如前面对这一路敌军人数的分析,桥本所部被消灭的当在350人左右。应包括日军桥本顺正中佐以下随员数人,大小行李辎重兵100多人,高桥义夫骑兵小队60人,以及约同等数量的朝鲜夫役,损失马匹100多匹。77辆大车和1辆汽车全被摧毁,物资被缴获。

  另一路日军新庄汽车队的情况要凌乱得多。战斗打响以后,日军的首车即被摧毁,日军人员纷纷下车。由于没有统一指挥(新庄中佐在第一次攻击中即毙命),这段时间的日军作战情况没人能够掌握。根据日本记者益川所著《大陆舞台上的中战》的记载“在八路军伏击圈的西端,遭到预设的伏击,指挥官新庄中佐以下约200人战死,车辆焚毁。”由于日军未能全部进入伏击圈,所以一部分日军撤出了战斗,随后又试图打开缺口营救被围的战友。经过“奋战”,终于一度打开了包围圈,掩护部分日军未死人员撤离。,由于日军得以打开包围圈的时间极短,估计在被击毁汽车上的日军伤兵很少有人能够生存。

  从八路军方面的描述看,这路日军未能突围的部队由于是摩托化部队的精兵,武器也比较好,曾经依托汽车进行顽强抵抗,甚至向八路军发动反冲锋。由于115师兵力超过日军数倍,终于将日军全部歼灭,以至于3天后进入此地的日军只见被摧毁的汽车和车上车下层叠的尸体。

  根据以上分析,新庄汽车队方面日方自己承认战死者约200人。当时战争死亡率与战伤率为1∶3,考虑到日军遭到突袭,而且部分人员最终被包围全歼,死亡人数应该更高,这个比率可能改为1∶2更趋合理。,即便这战死的200名日军包括了解围部队的阵亡人员,这一路日军的伤亡也将达到600人以上。

  如此计算,仅这两路日军的伤亡,就已经达到了900人以上。

  ,日军第11联队、第21联队、第42联队等部队曾全力突击,试图挽救两支日军。由于遭到八路军各部队的顽强阻击,反而不得不作出后退姿态。日军直到三天后才进入伏击区,除了收尸已经没有作用。按照当时日军援救战友的作战士气和未能成功的结果,日军在这三路援助中每路遭到数十人的伤亡应该不会离谱。这个说法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日军第21联队战史记载当天在镇边城损失20名士兵。其时间正在桥本和新庄两部覆没之间,推测当为试图突入解围时遭到的伤亡。

  ,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千人应该不是一个很离谱的数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