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诗圣rdquo;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死因之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2www.nkfx.cn历史朝代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歌为“诗史”。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但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狂傲。他用诗歌去呐喊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那么,杜甫究竟是怎么死的?笔者据史料得知杜甫有以下五种死因,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其中到底孰是孰非,真的挺难下定论,大家不妨一起来揣摩下,到底哪一种才是杜甫真正的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二、溺死说

  据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杜甫)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把杜甫之死归因为落水淹死。这种死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杜甫嗜酒和死于牛肉白酒。【据他考证,是这一次牛(肉)(白)酒吃得太多,再加上天气有点热,才导致杜甫食物中毒而死。】

  五、暴饮暴食而死

  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令(聂县令)尝馈牛炙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也就是说,他认为杜甫死于暴饮暴食。后来的《新唐书》和《旧唐史》等正史都持此说。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应该说,以上关于杜甫的死因都有了明确的解释,史料也是比较详实的,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这一切谜团都有待于新的史料发掘来解开。

  一次上朝,隆裕生怕耽搁生变,对众臣说“我们先办了这事……”

  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幕

  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

  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让小皇帝印象深刻的这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此时,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只要劝退清朝的孤儿寡母,就可以做“第一、世界第二华盛顿”了。

  事实上,袁世凯无需多费口舌,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袁世凯大功告成,不想却又横生枝节,险些要了他一命。他从紫禁城出来,行至东华门时,险些被埋伏在此的两组刺客炸死。刺客掷出了用炼乳罐头做的炸弹,威力强大,杀伤卫士、行人二十余人,袁世凯的马车却侥幸躲过一劫。

  暗杀者很快被捕,不想却是一帮革命党。

  和谈中,革命党力劝袁世凯反正,却又下此狠手,到底为了什么?原来,革命党内部意见纷杂,被袁世凯多次镇压的北方革命党人与南方革命党人意见迥异,他们希望除掉袁世凯,进而拿下北京城,另起炉灶。如果那几个刺客把炸弹投得再准一点,不知又会有什么乱局。

  袁世凯借口东华门遇险事故,再不进宫,往后的御前会议,只剩下一班皇亲国戚。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撺掇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回头问主管陆军的载涛,清廷兵力如何,载涛惶恐地说“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一贯谨慎懦弱的隆裕太后,这回却显示出少有的果断理性,她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溥仪在自传里说,当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隆裕此时更是胆战心惊,她哭着对民政大臣赵秉钧等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1911年,共有皇帝492位,溥仪就是一位。

  《逊位诏书》发出两日后,《顺天时报》的评论赞美,逊位之举犹如“三代之治,尧舜禅让,公天下之心也”。评论说,太后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公足与唐虞媲美。这位叫孙佩珩的作者还设想到和议不成的可怕后果“倘使皇太后极端反对共和,虽至社稷为墟而不悔,势必兵连祸结,葬吾生民大多数于枪烟炮雨中。”

  而摄政王载沣在“罪己诏”中一一检点了宣统治下三年来政治上的失败。他认为,正是“新政”中的各项举措,使得清廷入不敷出,人心大失。一是用人多用亲贵,施政寡术;一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绅渔利的名目,更改旧制,权豪们敷衍了事;一是新政经费多取民财,却无利于人民。

  这三条“罪状”条条切入肯綮,直指清帝国的时弊。,以当时清朝官员所不可能具备的眼光论,所有问题都只是表在,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逆不可违的大势所趋。

  而由此带来的收获便是,终于跳出了王朝的轮回。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