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人和我们是老乡?揭开印第安人的来源之谜
当地时间5月23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秘鲁出席中拉文明互鉴系列活动。一位秘鲁作家说,秘鲁的土语词汇、安第斯山区的音乐等与的语言、音乐有许多契合之处,我们就像“老乡”。李克强点头说:是的,我们是“老乡”!
说秘鲁人和人是老乡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19世纪中叶,拉丁美洲废除奴隶制后,劳动力奇缺。包括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人员在内的10万名人以“契约劳工”的身份先后来到秘鲁,为秘鲁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血缘关系上讲,目前秘鲁有150万至250万人有华人血统,约占人口总数的10%。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秘鲁人叫中餐馆为“Chifa”,发音为“期发”,是从广东人的话语“吃饭”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有800万人口的首都利马,就有5000多家“chifa”,大街小巷,遍地生花。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饮食文化,恐怕没有哪个拉美国家,能和秘鲁相比,这也许就是秘鲁人爱叫人“老乡”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说秘鲁人和人是老乡,还因为印第安人也是黄色人种。目前秘鲁境内约有1100万印第安人,约占人口总数的45%,印欧混血约有100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39%,也就是说,在秘鲁一眼望去,满眼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人,难怪国人会生出“老乡”的想法。
当然,说秘鲁人和人是老乡,还有更久远的历史渊源,那就是印第安人的由来。印第安文化与中华古文化之间有很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比如印第安文字与甲骨文很相似;印第安人的金字塔和的陵墓很相似;龙文化和羽蛇文化也很相似;除此以外,还有共同的太极图、饕餮纹饰、云雷纹饰、玉石文化、陪葬习俗等等。如果说印第安人和人没有什么关系那怎么可能?
据航海史学家房仲甫说,一九八三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赴美洲讲学,他有一次应邀参加节日晚会,会上,有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亲切地对邹教授说,他的祖先来自,是殷人。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是唐人,而单说是殷人?他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印第安人来自殷商,这可能么?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历史。西周大举进攻朝歌的时候,纣王的大军,征伐东夷未归。武王兵临城下,纣王不得不驱使大批的奴隶、俘虏和平民应战,结果大败,纣王自焚而死。商亡之后,殷军统帅侯喜在条的主力军十万人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十五万人,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撰文说,殷人亡国后,通过长年东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逃亡到了美洲。后来,殷人后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带回六只美洲特有的蜂鸟。蜂鸟体小而美丽,是唯一在飞行中可停可退的鸟。《左传·僖公十六年》中载“六鹢退飞过宋都”,这几只退飞的“鹢”既不是中原的特产,也不是古人的梦幻,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2136年,殷人的后裔就带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鸟。
很多人觉得人家哥伦布费劲千辛万苦才发现了美洲,趣谈网小编你空口白牙的说,人在几千年前就乘船到达美洲,也太扯了吧?其实,只要运气好,这并不是问题。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就曾从广东偕数人驾小艇8艘,沿着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
1975年冬,鲍勃·迈雷尔在加利福尼亚海底捞到一块重152千克,中穿一孔的石柱,经考古学家莫里亚蒂和皮尔逊鉴定,这是一个船碇,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北美沿岸从未发现过此类人工石制品。1980年8月,北京大学安泰庠先生鉴定,这些“石锚”与台湾中、东部的灰岩同属一类,而广州的一座东汉古墓中的陶船上,却吊有这种石锚的仿制品,因此,它只可能是人远航美洲的遗物。
另外,台湾的金荣华教授发现秘鲁一些印第安人的村庄叫村名,比如王家窑、齐家老窑之类的,并且在这些村庄的印第安人爱吃大米。一般来说,北美洲印第安人吃玉米,南美洲印第安人吃玉米兼吃面粉,秘鲁山区并不适宜种植水稻,为什么秘鲁却有九十多个村庄的印第安人吃大米呢?经考证,卫聚贤教授发现元朝水师攻爪哇时,逃到爪哇的南宋宰相陈宜中为避元军,率南宋水师由大溪地转而漂泊秘鲁,现今这些食大米的秘鲁印第安人是南宋人的后裔。
这场同印度的战争也是一场政治斗争,真正的目标不是尼赫鲁,而是在幕后阴谋反对的美国和苏联。至于尼赫鲁,毛泽东想通过给他一记“重拳”,把他从美国和苏联的影响中唤醒,这样他就能恢复理智从而结束战争。
这不是否认,也不是健忘,但是人从来没有因为在1962年对印战争中获胜而沾沾自喜。在,没有人谈论这场冲突,也没有建博物馆和纪念碑来彰显民族自豪感,这与东京的靖国神社完全不同。
靖国神社使人感到难受。他们看到,在那里曾经的战犯被奉为“战争英雄”。这些战犯在南京于1937年落入日本军队手中之后对无辜公民进行了强奸和屠杀。在,没有人做出类似事情,拿1962年的印中冲突来羞辱印度。
“从来不想羞辱印度,但是在印度国内却一直被误解。”1956年到北京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姚纳基·巴拉布说,“我的朋友为两国不得不诉诸战争感到难过。那场战争并没有改变普通人对印度的热爱和尊重。”政府专家听起来几乎像是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表示抱歉,他们倾向于用一种在印度几乎从来没有过的方式来解释这场战争。这从过去几十年来报纸上的几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体现。
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洪源去年6月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领导人毛泽东认为这场同印度的战争也是一场政治斗争,真正的目标不是尼赫鲁,而是在幕后阴谋反对的美国和苏联。至于尼赫鲁,毛泽东想通过给他一记“重拳”,把他从美国和苏联的影响中唤醒,这样他就能恢复理智从而结束战争。
北京更倾向把达赖喇嘛1959年逃到印度,甚至1962年同印度开战的原因归咎到美国头上。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刘学成曾经表示,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西藏叛乱、印度收留达赖喇嘛以及印度支持“西藏流亡政府”,最终演变成诱发1962年边界战争的原因之一。刘学成说:“随后中印关系从兄弟朋友急剧下滑,朝着敌对和对抗的方向发展,进入持续近20年的冷战时期。”
刘学成表示,(现在)局势已发生变化,“和印度不会对彼此构成威胁,它们的共同利益远远超过分歧。良好的中印关系会带来双赢局面,而对抗关系则会让双方成为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