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国父博瓦尼:ldquo;非洲圣人rdquo;塑造西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elix Houphouet-Boigny)(1905年10月18日,亚穆苏克罗,——1993年12月7日,亚穆苏克罗。)科特迪瓦国父、政治家、外交家、国务活动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1959年5月2日-1960年11月27日任科特迪瓦总理,1960年11月3日-1993年12月7日任科特迪瓦总统,连任七届,统治国家超过三十年,直到他去世。出身部落酋长,当过医生、种植园主、法国国会议员,还曾在法国几届内阁中任部长,创立全非政党—非洲民主联盟。1960年领导科特迪瓦独立。纵观他的一生,在非洲的非殖民化和国际政治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乌弗埃-博瓦尼是非洲政治温和派领导人,在他的治理下科特迪瓦长期保持经济繁荣,这在贫困的西非极为罕见,开创了著名的“科特迪瓦奇迹” 。
乌弗埃-博瓦尼一直保持与法国被称为“Francafrique”(即“法非特殊关系”之意)的密切的关系。乌弗埃-博瓦尼长期坚持强烈的反共产主义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1969年与苏联断交,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在安哥拉战争中为美国支持的安盟的反共叛乱提供援助。1983年调整对华政策,与建交。1986年与苏联恢复邦交。
乌弗埃-博瓦尼被称为“非洲圣人”或“非洲象王” ,与“非洲贤人”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齐名。他去世时是非洲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是当时世界上第三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仅次于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和朝鲜的金日成。
酋长之子
1905年10月18日生于法属西非象牙海岸(1985年改译为科特迪瓦)亚穆苏克罗(今科特迪瓦首都)村巴乌莱族的一个世袭酋长家庭,原名迪亚·乌弗埃,他是巴乌莱族酋长的外甥。1910年该酋长因与殖民者合作而和族人发生冲突,被杀。巴乌莱族继承权依据母系,年仅5岁乌弗埃-博瓦尼就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并由继父(生父早亡)任摄政王直到他成年。童年时代是在亚穆苏克罗度过的,在国内读完小学和中学。法国殖民政府承认他的部落酋长地位,并安排他在邦奇军事要塞接受教育,以便他将来成为一位领导者打下基础。1915年在法国人的安排下被送到班热维尔寄宿制学校学习。同年,在班热维尔,乌弗埃-博瓦尼皈依基督教,他认为基督教是一个现代的和阻挡伊斯兰教扩张的宗教,他选择了“费利克斯”作为教名。
1919年,乌弗埃-博瓦尼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塞内加尔达喀尔的威廉·蓬蒂师范学校,并获得教育学学位。1921年进入法属塞内加尔的法属西非医疗和药理学院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医学博士学位,被殖民当局批准为合格的非洲医生。毕业后,乌弗埃-博瓦尼返回科特迪瓦,开始了15年的行医生涯(1925——1940年)。1925年10月26日在沿海城市阿比让(原科特迪瓦首都,现为经济首都)的一家医院当医疗助理,他在那里建立本地医疗人员组成的协会。但殖民政府基于政治考量,1927年4月27日把他调到内地的吉格洛的一家较小的医院。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了自己,1929年9月17日晋升为阿本古鲁的内科医生,而此前该职位一直是为欧洲人预留的。在阿本古鲁,乌弗埃-博瓦尼亲眼目睹了殖民者对土著种植农的虐待。
1932年,乌弗埃-博瓦尼领导农民运动,反抗白人大农场主的剥削和反对殖民政府的经济掠夺政策。同年12月22日,他在科特迪瓦社会主义报纸《工会联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热带田鼠的常识》(意为他们从我们这偷走了太多)的文章,揭露和抨击法国殖民当局对非洲种植农的残酷剥。次年,部族要求他回去承担酋长职责,但他宁愿去追求他的医学生涯,于是放弃酋长头衔,由弟弟奥古斯丁接任。他希望更接近自己的家乡,因此在1934年2月3日获准调到丁博克罗,1936年6月28日调到达洛亚。尽管乌弗埃在工作中表现了他的专业素质,但他的政治态度还是惹恼了周围一些人。1938年9月,他的临床主任要求他在医生和政治之间作出选择。
历史很快为他做出了抉择。1939年,乌弗埃-博瓦尼唯一的弟弟突然去世,他再次成为部族大酋长,并被法国殖民政府委任为宾格维尔州首脑。与此同时,法国殖民政府设立一个新机构负责向殖民地人民苛捐杂税。无情的现实使他领悟到:医生仅能为民众解除病痛,却无法改变百姓贫穷落后的处境。于是在1940年,他中断了行医接任酋长,并改行经营种植园。他四处交游,与周边部族酋长结下深厚友谊,因而能招来大批劳动力,扩大橡胶、咖啡与可可的种植面积,他的种植园占有上百公顷土地,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农场主之一。二战爆发法国被占领后,从属于维希政府的法属西非社会经济急剧恶化;后来盟军占领北非,法属西非的官员也都大换血成自由法国的人士。在他的积极筹建和组织下,“非洲农业工会”于1944年9月3日诞生了。该工会是科特迪瓦历史上第一个本地人的组织,深孚众望的乌弗埃-博瓦尼被推选为主席,开始主导本地种植者和行政当局间的对话,并扩大非洲农业工会的群众基础,这成为他政治上崛起的资本,由此博瓦尼走上从政之路。非洲农业工会提出了“争取黑人与白人享受同等待遇”的口号,这不仅成为科特迪瓦种植农的喉舌,而且也维护了在白人种植园里做苦工的农业工人的利益。
崛起政坛
1945年8月,乌弗埃参加阿比让第一次市议会选举,按照法国选举规则,议会一半席位必须来自法国公民(大多数是欧洲人),另一半为非法国公民(殖民地土著)。结果,他的非洲阵营取得决定性胜利。1945年10月法国制宪会议选举,象牙海岸可派出两名代表,一名必须是“法国公民”(白人移民),另一名则可以是来自本地的“法国国民”。他原想留在象牙海岸照顾家族,但被亲友同志说服参加竞选,并在1945年11月4日以高票当选为制宪会议议员,同时,他在自己的姓氏“乌弗埃”后面加了个来自祖父的姓“博瓦尼”,意思是“领头羊(公羊)”,象征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从此,他就叫“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在法国制宪议会,乌弗埃-博瓦尼被任命为海外领地事务监察委员会委员。1946年3月1日,乌弗埃-博瓦尼提交废除强迫劳动制度的法案并在1947年获得一致通过。1946年4月3日,他提出在法属非洲地区实行统一的劳动法的议案并于1952年获得通过。1946年9月27日,他提出在海外领地改革医疗卫生体系。1946年10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经全民公决通过后,乌弗埃-博瓦尼当选为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一届国民议会议员,仍担任海外领地委员会委员,1947——1948年任委员会秘书。1946年任普选和规章委员会委员。1947年2月18日提出改革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的议会体系和法兰西联邦参议院,以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他还主张建立非洲地方议会,使非洲人能够学习如何自治和管理。
1946年4月9日,在法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乌弗埃-博瓦尼把非洲农业工会改建成科特迪瓦民主党,并任党的主席。同年10月巴马科会议,他与艾哈迈德·塞古·杜尔等人创建了“非洲民主联盟”,并很快成为法属非洲最强大的政党,博瓦尼任该联盟主席,科特迪瓦民主党成为非洲民主联盟的地方支部。1949年1月在阿比让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有700名代表出席代表大会,博瓦尼在会上作了关于非洲民主联盟的报告。随着冷战的爆发,与共产党结盟的非洲民主联盟受到打压和破坏。1950年1月24日,法国殖民当局借口博瓦尼参加共产主义政治活动而下了一道通缉令,但由于博瓦尼享有法国议会的豁免权而无法执行。为了化解危机,乌弗埃-博瓦尼一方面在国民议会作自我辩护,另一方面与勒内·普利文内阁海外领土部长弗朗索瓦·密特朗接触频密,1950年10月声明非洲民主联盟断绝与法共的一切联系。在那之后,转而与密特朗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抵抗联盟结盟。1951年和1956年又连续两次当选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并担任普选、宪法、规章和请愿委员会委员。1952年当选为科尔霍戈省领地议会议员,1953年3月24日——1959年11月30日任象牙海岸领地议会主席,1959年11月当选为法属西非大议会主席。
1956年2月1日——1957年6月13日任法国居伊·摩勒内阁部长级代表。1956年11月当选为阿比让市市长。1957年6月13日——11月6日任法国莫里斯·布尔热-莫努里内阁国务部长。1957年11月6日——1958年5月14日任法国费利克斯·加亚尔内阁公共卫生和人口部长。1958年5月14日——17日任法国皮埃尔·弗林姆林内阁国务部长。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任夏尔·戴高乐内阁国务部长。1958年10月4日,作为内阁成员随戴高乐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文件上连署。1959年1月8日——5月20日任法国米歇尔·德勃雷内阁国务部长。1959年7月23日——1961年5月19日任米歇尔·德勃雷内阁外交事务部长级顾问。
独立之父
1956年6月23日,法国颁布“框架法”给予非洲殖民地自治权,1957年3月3日科特迪瓦举行第一届立法会议选举,科特迪瓦民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1958年9月,法属西非各国就“戴高乐宪法”举行公民投票时,博瓦尼到处游说,号召各领地投赞成票,同年12月科特迪瓦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58——1959年任科特迪瓦自治共和国议会议长。1959年4月任科特迪瓦自治政府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1959年5月2日——1960年8月7日任科特迪瓦自治共和国政府总理,1959年9月8日——1961年1月3日兼任内政部长。1959年6月,法语西非国家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协商委员会在科特迪瓦成立,博瓦尼出任主席。
1960年8月7日,科特迪瓦宣告正式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1960年8月7日——1960年11月27日任科特迪瓦共和国政府总理。1960年11月3日以99%以上的得票率当选为科特迪瓦第一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七次蝉联。1960年11月27日——1990年11月7日兼任政府首脑(取消总理职务),1961年1月3日——1963年9月10日兼任外交部长,1963年9月10日——1966年1月21日兼任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和农业部长,1966年1月21日——1968年9月23日兼任经济和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农业部长,1971年6月8日——12月1日兼任国民教育部长。1975年科特迪瓦民主党“六大”时,当选为民主党名誉主席。1980年9月当选为民主党主席。
1993年12月7日,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病逝于亚穆苏克罗,享年88岁。科特迪瓦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1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了葬礼,包括他的挚友吉斯卡尔·德斯坦、弗朗索瓦·密特朗、雅克·希拉克等人。
乌弗埃-博瓦尼曾荣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敦大学、法国雷恩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为政举措
西非奇迹
乌弗埃-博瓦尼执政后,对内主张“对话”,奉行和解和同情的方针,以实现民族统一。重视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农业。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创造过连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在国家独立之初,博瓦尼就明确指出:如果没有经济上的自主,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徒有虚名的。他在多次的演说中重申:“没有一个健全的平衡的和自主的经济,'独立'这个概念只是一句空话。”
博瓦尼把发展经济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先后制定了1960——1970年、1970——1980年两个十年发展规划和1970——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的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几个计划执行的结果,大大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出口额大大超过了进口额,新的工业项目速建立起来,并在科特迪瓦的国土上奠定了工业生产的基础。
博瓦尼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各项工作,并再次强调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他给予农民优惠的价格以进一步刺激出口。咖啡产量显著增加,把科特迪瓦推上了仅次于巴西及哥伦比亚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国。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国。科特迪瓦也成为非洲主要的凤梨及棕榈油的产国。推动这片通常称为“科特迪瓦奇迹”的荣景的是一群法国技师。在非洲的其他地方,欧洲人常常在独立之后被赶出去,但是在科特迪瓦欧洲人却是不减反增。法裔社区的人口从一万增加至五万,其中有许多人从事技师或顾问等等的工作。该国平均每年将近10%的经济成长率维持了20年,是非洲非产油国家中最高的。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对外资采取“门户开放”政策,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1983年3月决定将其故乡亚穆苏克罗定为新首都。
博瓦尼对内实行部族平衡、竭力避免部族纠纷的政策,在部族矛盾较多的非洲大陆,科特迪瓦是很少发生部族动乱的国家之一。博瓦尼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极力重视维护国内的安定和团结,因而基本上保持了国内政局的稳定,是非洲少有的没有发生政变的国家。博瓦尼在政治上实行铁腕统治,限制新闻自由,实施一党制,只允许单独一个政党存在,科特迪瓦民主党为执政党和全国唯一合法政党,控制着政府和国民议会的全部席位。
经济上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著名的西非“经济奇迹”。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9亿美元,为1960年独立时的22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状况恶化。为克服经济困难,1990——1993年实施“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削减行政开支、改革税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贬值有利于出口的机遇,继续执行“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大力增加出口,经济开始呈现复苏。1995年经济形势继续好转,1996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增长7%左右。
非洲圣人
科特迪瓦独立后奉行“独立、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强调以责任、团结和公正为基石,从本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实行国际合作伙伴多元化。重点发展与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坚持睦邻友好,重视非洲团结与合作,曾积极调解西非国家内部冲突;积极参与次地区和非洲经济一体化,呼吁国际社会增加对非援助,减轻非洲债务负担。
博瓦尼对外奉行对话与和解政策,主张扩大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合作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科特迪瓦虽然与邻国也有边界问题,但从不诉诸武力。对于邻国间的纠纷,博瓦尼也热心帮助调解和斡旋,如帮助解决马里同布基纳法索的边界冲突、促进乍得敌对双方和解会谈等。
政治孤鸟
尽管乌弗埃-博瓦尼在非洲和国际舞台享有“非洲圣人”的崇高声望,但他的政治主张在非洲大陆却从来不是主流。冷战时代,非洲处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争夺中,不同于大多数非洲国家倾向苏联和,乌弗埃-博瓦尼是非洲亲西方的“自由派”的头面人物,奉行的是典型的“Francafrique”(即“法非特殊关系”之意)政策,始终与法国维持密切的“特殊关系”。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依赖法国援助、投资和提供“顾问”。在依附法国的同时,又积极向美国、联邦德国靠拢,以扩大外援的来源。历届法国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吉斯卡尔·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都与他保持密切的私交。
科特迪瓦是非洲统一组织、非洲-马尔加什-毛里求斯共同组织、西非五国协商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但乌弗埃-博瓦尼从不出席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一直充当破坏非洲人民团结反帝事业的急先锋,反对谴责以色列的侵略,主张同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对话”。
博瓦尼和桑戈尔摒弃过去的成见和分歧,联手促成非洲-马尔加什-毛里求斯共同组织的建立,非洲-马尔加什-毛里求斯共同组织是早期讲法语的国家试图进行合作,抑制讲英语的尼日利亚在西非称雄的产物。该组织包括非洲-马尔加什联邦、法国地区理事会、科特迪瓦、尼日尔和达荷美。除了政治和经济动机外,成立该组织的主要因素是要结成一个共同阵线,对付加纳当时进行的颠覆活动,以及前比属刚果(今扎伊尔)的骚乱。该组织主要属咨询性质,没有设立共同的防卫机构和组织。多数成员国还与法国签署了双边防御条约,一旦遇到自己难以对付的威胁时,法国可迅速确保他们的内外安全。该组织的14个成员国是: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人民共和国)、达荷美、加蓬、象牙海岸、马尔加什共和国(今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多哥、上沃尔特和扎伊尔。但后来由于该组织过于屈从法国,有半数成员国退出
乌弗埃-博瓦尼是非洲反对共产主义的强硬派,1967~1969年曾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但1969年5月底宣布同苏联断交。博瓦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采取敌视态度。他多次公开污蔑,叫嚣要阻止“黄种人”向非洲“渗透”。1971年5月,博瓦尼公开叫嚷他从不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是因为不少国家“同北京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他还指责某些非洲国家领导人通过建立外交关系使的影响开始渗透进来。他说:“这些喜欢打抱不平的人,是否衡量过他们由于执行这种假团结的政策而使我国遭到危险呢?而这种团结既无地理、历史基础,又无经济基础。”
从1961年到1971年,科特迪瓦一直在联合国大会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63年与台湾蒋介石集团建立“外交关系”。 即便是在他的西方主子戴高乐、尼克松改弦易辙,亲西方阵营国家纷纷调整对华关系后,他依然顽固坚持反共反华路线,成为非洲大陆的一只孤鸟。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乌弗埃-博瓦尼审时度势,改善与东方国家的关系,1983年3月2日,科特迪瓦与建立外交关系。应乌弗埃-博瓦尼总统的邀请,国家主席杨尚昆于1992年7月对科特迪瓦进行了国事访问。1986年,科特迪瓦与苏联恢复建立邦交。
温和的独裁者
乌弗埃-博瓦尼从1960年科特迪瓦独立至1993年去世,连任七届总统,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元首。而且每一次都以超过99%的绝对高票当选,没有任何竞争者,也几乎没有任何反对票。看到这个时间表相信很多人又要慨叹“又一个独裁者”了。但实际情况则与想象有一些差别;毕竟与同时期的其他新独立非洲国家的领袖们相比,博瓦尼的统治如果不能说是最温和的,至少也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在他执政生涯的前二十年,作为一个没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象牙海岸能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可可、咖啡、籽棉、棕榈)种植、扩大对外出口而成为法属西非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民众生活水平最高的领头羊,阿比让能超越老资格的西非之角达喀尔成为法属西非最繁荣的经济中心,事必躬亲、殚精竭虑的总统博瓦尼实在居功至伟。再加上他在象牙海岸长久积累的巨大威望,可以说国内没有任何像样的政治力量有意愿采取激烈行动反对他的统治。与同时期那些必须倚靠军人和政治警察来弹压民众的领导人相比,博瓦尼更类似于他本应享有的传统角色——一位富有权威的非洲老酋长,说一不二,却又稳健厚重,勤勉负责。事实正是如此。对内,博瓦尼仅凭个人威望,用与当事人直接对话的方式,就能消弭大多数反对者的争端与不满——这其中既有留法归来的狂热支持毛主义的大学生,也有受邻国恩克鲁玛蛊惑搞阴谋活动而被软禁的中高级官员。
对外,博瓦尼一向是各类非洲冲突的最积极调停者与斡旋者,既有值得称颂的收留几内亚塞古·杜尔暴政下数十万难民的事迹,也不那么光彩地庇护过中非的吃人皇帝博卡萨。除经济发展外,博瓦尼最重要的举措可谓是推行各行各业的“象牙海岸化”——需要事先指出的是,独立后的象牙海岸并未像多数非洲国家那样大量驱逐原宗主国的白人移民,而是继续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发光发热,并始终维持与原宗主国法国的各方面联系——这一举措除为本国黑人的发展空间进行长远考虑外,更有其深层含义:博瓦尼试图以此整合象牙海岸国内人口、语言、文化、宗教均有较大差异的几十个部族为统一的现代国族,为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遗憾和缺失
遗憾的是,博瓦尼的这一举措在经济较好的首都和中西部地区尚有成效,但在发展较慢、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北部地区并不成功。而随着邻近穷国(布基纳法索、马里、几内亚、利比里亚等等)廉价劳工的大量涌入,本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首都阿比让的膨胀速度也超出控制,大城市病亦进一步升级。真正的打击则来自于八十年代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经济下滑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认同这位比他们大两辈甚至三辈的老人的统治。而此时的博瓦尼已经衰老,其年富力强时展现的各项品质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其反面;正如所罗门王也有老年昏聩之时,博瓦尼也开始好大喜功起来,耗巨资将自己的“韶山加延安”亚穆苏克罗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新首都样板,耗资3亿美元在那里建成全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在一块描绘东方三贤敬献人子礼物的巨大花窗玻璃上将三贤之一换为了自己,用这种虚幻的方式维系随年岁而渐渐凋零的威望。国债剧增,通货膨胀。携同时期世界民主化浪潮,国内罢工示威此起彼伏,博瓦尼纵然想压制也是力不从心。“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博瓦尼则在这个位子上跃过了好几代人,他离去后留下的政治真空,无人能够填补。于是……
1993年12月7日,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去世,没有留下任何书面遗嘱或遗产报告。只留下对“在我之后,洪水将至”的深深的忧虑。
1994-2002年:小三十岁的国民议会议长亨利·科南·贝迪埃的继任。科特迪瓦本地人和外来劳工移民后代冲突的加剧。中南部非穆斯林与北部穆斯林冲突的加剧。贝迪埃对其政敌——老总统的遗命总理、移民出身的阿拉萨内·瓦塔拉及支持他的族裔的排挤与打击。1999年的第一次军事政变,贝迪埃被推翻。然后……
2002-2007年:内战。南方与北方的大混战。联合国与法国艰难的调停。
2010-2011年:内战。三年恢复期后前总统洛朗·巴博与瓦塔拉的总统争夺战。以巴博被擒告终。
2011年至今:?
象王已逝,后继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