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谁是害死李逵母亲的真凶?真的是老虎吗
《水浒传》中有一段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李逵回家接老母亲上梁山,先是在路遇到一个假冒自己名字拦路抢劫李鬼,李逵杀死了李鬼。然后回家接出老娘,在走至沂岭时,遇到老虎。李母被老虎吃掉,李逵一怒之下杀死四虎。这个故事虽然大家熟悉,但恐怕没有太多的人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一、李逵下山接母的五大疑点
,李逵下山接老母的动机不纯。李逵接母亲上山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在宋江接老父上山,公孙胜回家看望老母的背景下发生的,完全是一种被裹挟式的行为。什么是裹挟式行为呢?就是说,在一个环境中,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自己虽然明明不想去做这件事,但由于受到氛围的影响,也跟着不得不去做同样事情的行为。试想,如果李逵真的思念母亲,不愿母亲在农村受苦,他完全可以在江州时就把母亲接来。那时当时李逵虽然犯法,但已被赦宥,而且在江州牢城营里当上了一名监狱协管。当时的李逵拿着政府提供的薪水,是有足够条件赡养母亲的。宋江与李逵初次见面时,李逵可以拿着十锭大银出去赌博,为什么不能把老母接来江州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逵后来之所以要接母亲上山,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去尽什么孝道,而是在宋江接了宋太公,公孙胜说要回家看望母亲的背景下,自己为了不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才下山去接母亲的。
可能有人会说,李逵就害怕丢了面子就要做违心的事吗?答案是肯定的。困为李逵是一个把面子看得极重的人。前面我们说了,李逵没什么本事。大家记住,越没本事的人,往往越要面子。李逵因为没有本事,怕别人小瞧自己,所以只好在面子上做文章。前面我们提到,李逵打仗打不过对方,就把心思放在残害百姓和俘虏上。几次劫法场,杀死的官军不多,更多的是百姓。还有刀剐活人,吃人肉事,目的就是让大家敬畏自己。返回来再说李逵接老母的事。既然宋江、公孙胜都孝敬,那么我李逵也是个大孝子呀!所以我也一定要接老母上山。就是因为李逵接母亲上山的目的不纯,才引发了以后悲剧。
第二,李逵接母上山是否必要?晁盖安排人接宋江的父亲宋太公上山是因为宋江是被通缉的重案要犯。按照大宋法律规定,宋太公一家是要负连带责任的。用宋太公的话说“赵能那兄弟两个每日拨人来守定了我们,只待江州公文到来,便要捉取我父子二人解送官司。”赵能是郓城县的刑警队长,警方只等拿到江州的批捕手续,就计划将宋太公一家押监入狱。所以梁山“好汉”要把宋太公和宋清接到上,进行必要的保护。而李逵呢?他的情况与宋江是完全不同的。李逵流落异乡,与家中断绝音迅已经十几年了,李逵在外面闹出的事再大,对家里也基本构不成什么影响。我们从后来李逵的哥哥李达的话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李达说“前日江州行移公文到来,着落原籍追捕正身,要捉我到官比捕;又得财主替我官司分理,说'他兄弟已自十来年不知去向,亦不曾回家,莫不是同名同姓的人冒供乡贯?'又替我上下使钱。不官司仗限追要。”官府已经认为李逵与家庭已经在实事上脱了关系,李逵回家露面,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给哥哥和母亲增添新的麻烦。
第三,李逵接老母上山是否现实?李母双目失明,在年龄上至少也得年过六旬。把这样一个残疾老太太接去山寨,远离文明社会,是极不现实的。并且李母本身也不愿儿子去做强盗。李逵和母亲见面后,李逵寻思道“我若说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说便了。”李逵应道“铁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来取娘。”如果李母知道李逵在梁山整天被官军追剿,还不得吓个半死?在这种情况,李逵将母亲接到山上不知是为母亲好,还是要害母亲?第四,当时的形势下,李逵单枪匹马是完不成接母上山的任务的。李逵下山时适逢梁山“好汉”们刚刚闹了江州,劫了法场。社会上严打风声正紧,在通往水泊梁山的要道上官府势必层层设卡。晁盖接宋太公一家动了200多名喽啰兵,可见风声之疾、形势之紧。这时,李逵却要一个人下山接老母上山,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第五,沂岭遇虎是否蹊跷?李母是在过沂岭时遇害的。据说是因为李母口渴,李逵不得不放下母亲,独自找水。此时,老虎出来寻食,一下被老虎吃掉了。我们不禁要问,黑更半夜的,在一个荒山野岭里,把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太独自放在山里是否妥当。如果要找水,李逵完全也可以带母亲一起去的。可李逵却违背常理,将母亲放在一边,里面的疑点实在太大。
二、李母遇害的真实情况
李逵的下山经历其实很多,比如,曾经和吴用下山诓骗卢俊义,与戴宗一起去请公孙胜回山,和燕青下山去泰山打擂,把李鬼的故事安排在这些下山途中不是很好吗?但施老却要偏偏把这个故事放在李母遇害的一节,其目的决不是为了阐释一个“打假”的概念。那么施老打算告诉我们什么呢?
先来看李鬼这个名字吧!世间贱名、脏名、坏名不少,但还没见过谁起名叫“鬼”的。李鬼不但也与李逵同姓,从外貌上长得还与李逵极为相似。戴一顶红绢抓儿头巾,穿一领粗布衲袄,手里拿着两把板斧,把黑墨搽在脸上活脱脱一个真李逵的形象。读到这里,是不是很容易就能联想到《西游记》里的真假美猴王?同样的装束,同样的打扮,同样被真品打死。有人说假美猴王其实就是真猴王的另一个人格化身,代表着猴王邪恶的一面。那么这与李鬼之于李逵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李鬼其实就是李逵的另一个人格化身,是李逵的鬼影。李鬼劫道、劫财,滥杀无辜,并且没什么本事。这一点和李逵极为相似。施老表面上写的是李鬼,实则在变相大骂李逵。说李逵没有什么本事,只会干些劫道的买卖,并且滥杀无辜。
施老除了讽刺了李逵这些恶行后,还借用李鬼之口,将李逵所标榜的孝道驳了个体无完肤。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李鬼劫道时被李逵所伤。李逵本想杀死李鬼,但李鬼谎称家有九十岁的老母无人赡养,使李逵动恻隐之心,放了李鬼。可事实上,李鬼根本就有没九十岁的老娘,只是在山里和妻子劫掠为生。李逵知道李鬼说谎,并且还想杀害自己,一怒之下杀了李鬼。如果说李鬼是李逵的另一个人格,那么也就是说,李逵也根本就没有想真的赡养老母。他的所谓孝道也不过是为了装装门面罢了。再往下看,还有关于李鬼是李逵另一人格的确凿证据。李逵单单杀死李鬼还不够,还要割下李鬼身上的肉,在碳火上烤熟了下饭吃。
这场面固然血腥,实属少儿不宜。我们却不能因为考虑到血腥而不忍细读这一章节。如果我们细读起来,就会发现这一章中其实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密秘。这些秘密对我们认识李逵,进而认识《水浒》整部书都是相当重要的。后来李逵背着老母夜过沂岭,李母被虎吃掉后,也剩了一条腿,并书中写了这样一首诗“假黑旋风真捣鬼,生时欺心死烧腿。谁知娘腿亦遇伤,饿虎饿人皆为嘴。”四句诗中前两句先说的是李鬼,然后就是一句娘腿,给人的感觉后面的娘,就是李鬼的妈。这首诗其实是在影射逵、鬼本是一人的事实。诗里的欺心这句话特别值得玩味,实际上是在说李逵满口的孝义,其实干的全是伤天害理,丧尽天良的事。这件事能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等四位民国名媛的感情纠葛当年曾轰动一时,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让我们先看一则1931年11月20日《北平晨报》的报道吧“19日午后2时,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
这则报道中的乘客就是徐志摩。再看一看当时有四个女人在闻知讯息时的反应吧当噩耗传到妻子陆小曼耳中时,她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后,两眼发黑,双腿一下软了下来。她和丈夫梁思成流着泪,编了个小花圈,中间嵌着志摩的照片,敬悼于徐志摩的灵前。前妻张幼仪在听到噩耗时,她对儿子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而凌叔华呢,这位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才女也是没能忘怀徐志摩。她在《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文中说道“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会死了的?得到这消息时,我就不信,可是问了几处,都答说是真的,回电已证明了。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骗自己说‘也许这孩子觉得日子太平凡了,存心弄点玄虚来吓一吓他的朋友吧!再说,他哪里像会死的人呢?’”“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杈,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我在骗不过自己时,也曾这样胡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
在同一时间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四个女人,一个是始为道义终被抛弃的原配,一个是追求经年苦恋未果的爱人,一个是爱炽生怨悲胜于欢的妻子,一个是朦胧暧昧抑或隐秘的红颜,都在为徐志摩“唱悲伤的歌”,为何如此?只为徐志摩曾经有过的深情,他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值得一说的是,这四个女人都非等闲之辈。她们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大家闺秀,都更是才女级美女,可谓才色艺倶全。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发奋图强,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还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林徽因后来成为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陆小曼当时被誉为“风华绝代的北京名媛”,名满北京城社交界,擅长绘画和表演,写得一手好诗文;凌叔华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在小说方面颇有成就。
徐志摩,这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毕生都在不懈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只活了34岁,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人吟诵的优美华丽的不朽诗章,还有那些为后人乐道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与张幼仪——始为道义终被弃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与张幼仪的感情,除了半篇《离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话连篇的信之外,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无论离婚前还是离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不吐一点儿口风。1988年张幼仪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于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由道布里几出版社出版。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表示,张幼仪看过她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眼看过张幼仪。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张幼仪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之前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这封其实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后来张幼仪曾表示过,“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