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金庸小说的真相:朱元璋与ldquo;明教rdquo;的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3www.nkfx.cn历史朝代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中写道杨逍案头有一本《明教流传中土记》,“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人始习此教经典……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

  这段考证的确不假,历史上的明教确实源自波斯的摩尼教。明教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传入,明朝以后逐渐衰亡。这个可能只有历史学者才能注意到的宗教,却由于武侠大师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而名声大噪。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明教占了相当的篇幅,全书涉及明教的不仅有江湖的恩恩怨怨(如各大门派围攻明教),还有朝廷的利诱瓦解(如赵敏郡主的拉拢),以及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小昭与张无忌的感情),甚至还认为明朝之所以称为“明”,也与明教有莫大的关系。那么,真实的明教到底什么样呢?

  公元3世纪创立,教徒全部吃素

  摩尼教产生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摩尼教创立后,即在波斯境内广为传播,并迅速进入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一带。据说,摩尼本人在游历中亚时曾到过西北地区,但摩尼教正式传入则是在唐武则天时期(公元7世纪末)。由于摩尼教宣扬光明,在传入后,逐渐被称为“明教”。类似于佛教,明教教徒也要食素,因为他们认为素食中包含的光明较多,吃素可以净化自身的灵魂。因而,除非是叛教者,一般都严格遵守素食的戒律。《倚天屠龙记》第十四章中提及,张无忌见到所谓明教徒的朱元璋、徐达一伙在吃牛肉,为之一凛。张无忌的吃惊正反映了明教的教义之严。

  势力曾仅次于佛教,频繁参与农民起义

  明教在唐代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武则天时期,该教处于合法地位;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朝廷认为该教妄称佛教,欺骗百姓,故不准中土民众信奉,只许在西域人中自行流传。在此期间,明教成为了回鹘国的国教。安史之乱中,唐朝屡次向回鹘借兵求援,明教借回鹘的势力,重新风行于中土,在各地广建寺院(称大云光明寺)。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明教在的势力达到顶峰,仅次于佛教,居著名的三夷教(明教、景教、祆教)之首。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朝廷下令禁止明教在华传播,并没收明教的寺院财产,明教教众遂转入秘密活动。在组织上,中土明教也逐渐与西域的摩尼教团总部脱离联系。

  唐朝灭亡后,明教继续在民间秘密流传。一些信奉明教的知识分子,修建了许多明教寺院并隐居其中。如建于元代的福建泉州市晋江县华表山麓草庵,就是仅存的明教寺院。宋代农民运动中,特别是在江浙和福建一带,反抗官府的农民所参加的诸多秘密会社中,不少都吸收或渗透了明教的成分,如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明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了东南半壁河山。  而在《倚天屠龙记》故事所发生的元代,明教仍然以种种形式存在,并相当兴盛。《倚天屠龙记》中所写的明教来源、传入中土以及后来在的传播、被禁的情况,与史实基本相符。

  波斯总教、中亚教团相继灭亡,中土明教硕果仅存

  其实,在摩尼教的诞生地波斯,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命运还不如在的明教。就在摩尼创立摩尼教后不久,波斯的萨珊王朝认为摩尼教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公元276年左右,波斯国王巴赫拉姆一世处死了摩尼,宣布摩尼教为异教,对摩尼教信徒实行全面迫害。许多教徒不堪其苦,就向东逃亡,一部分教徒加入了在中亚的摩尼教团。

  摩尼教团的创始人是摩尼的弟子阿莫大师,在中亚地区颇有影响,后来传入的明教,实际上就是从中亚的摩尼教团传来。由于早在公元6世纪,摩尼教团就在撒特·奥尔米兹的领导下宣布脱离设在巴比伦的摩尼教总教会,自己组成中亚教团,总部定于撒马尔罕。中土的明教与波斯总教几乎没有什么瓜葛,《倚天屠龙记》中明教隶属于波斯总教的说法纯属虚构。在中亚摩尼教团独立后不久,波斯的摩尼教就迅速走向了灭亡。当时统治波斯的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进行了连年的战争,但并没有征服后者,反而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结果萨珊王朝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国所灭。

  阿拉伯帝国占领波斯全境后,全面推行伊斯兰教,给摩尼教带来了灭顶之灾。中亚的摩尼教团也在穆斯林和蒙古势力的夹击下走向灭亡。这样,到元朝末年,在秘密存在的明教反而成了唯一兴盛的摩尼教。《倚天屠龙记》中波斯总教兴师动众地到中土寻找圣女,并把张无忌的女友小昭接回去当教主的故事,自然没有历史根据。不过,小昭常唱的小曲“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倒是正宗的舶来品。该曲出自波斯著名哲学家兼诗人莪默·伽亚谟的诗集《鲁拜集》,只是金庸先生多加了两个“兮”字,便生出无限的意蕴。联想到小昭的离别,更是令人不胜嘘唏。金庸也自称在《倚天屠龙记》的几位女性角色中,比较喜欢小昭。而小说的结局却是把小昭发配到了早已灭亡的波斯,更是令人感慨不已。

  明教弟子朱元璋创立明朝,登基之后取缔明教

  波斯总教既已灭绝,中土的明教也未能独秀多久。元朝末年可以说是明教的风光时期了。一方面,明教的教义被其他秘密宗教如白莲教吸纳并发展;另一方面,明教自身在下层民众和一些知识分子中不断传播。因为长期处于秘密状态,明教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实际上就曾加入过明教。《倚天屠龙记》结尾写到由于朱元璋靠明教起家,因而国号中不得不带一个“明”字。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均从明教而来。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更有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导致了明教的全面衰落。朱元璋在登上九五至尊之后,由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到明清之际,明教在完全消失了。

  众所周知,一战的欧洲战场主要由西线和东线两部分构成。一战初起的1914年,西线战场上演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马恩河会战,东线战场则有著名的坦能堡会战;及至时光进入1915年,西线战事在一连串拉锯战中陷入了僵持,而东线却在一场雷霆万钧的大攻势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东线一盘棋

  一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时,于东线对峙的两大交战集团或在蓄势,或在调整。被西方盟友寄予厚望的俄国军队在上一年同德国人的交手中蒙受了协约诸国中最为惨痛的损失,在1914年8月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中,俄军几乎损失了整整两个集团军。这一战成就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威名,也让俄军突破东普鲁士的设想化为泡影。

  不过,在东线战场由俄国和奥匈帝国对峙的战线上,俄军倒是胜利者。在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队受到重创,其损失多达35万余人。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处在风雨飘摇的边缘。挟战胜之威的俄军成功地进至喀尔巴阡山口,在几处翻越山地必经的山口与奥匈军作殊死的争夺。要知道,喀尔巴阡山是加里西亚平原和匈牙利平原的分界线,一旦俄军突破山口,就意味着将进入一马平川的奥匈帝国腹地,直接威胁这个二元君主国的两个都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到1915年初,东部战线的正面全长达到2400余公里,它大致分为三段北段由德军和俄北方方面军对峙,中段是德军及奥匈军对俄西方方面军,南段是奥匈军抵挡着俄南方方面军。

  何处下手

  被喀尔巴阡山口的危急局面吓得寝食难安的奥匈军队总参谋赫岑多夫不停纠缠着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近乎哀求地希望德军在东线采取攻势扭转这一局面。在新年到来之际,德国人也确实在谋划着打一场进攻战,他们已经编成了14个崭新的预备师,不过在哪里展开进攻,则尚无定论。

  其实,法金汉一直是个“西线派”,把西欧战场的重要性看得高于一切。这个容克贵族此前的观点是,这场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只会在西线出现,东线的行动最多只是辅助性的。不过在1915年初,他的观点发生了暂时的变化。在反复听取了赫岑多夫的游说后,法金汉认同后者的判断—在当时同盟国所受到的各种威胁中,俄军突破喀尔巴阡山这一威胁是最可怕

  的,此举极有可能导致奥匈帝国崩溃从而退出战争,这样德国就将孤军作战了。

  法金汉还考虑,俄军在加里西亚之外还控制着波兰,这也是插入德国东境的一把刀,如果通过一场大攻势解除这个威胁,对德国的战略形势也将极为有利。,在他素来关心的西线,估计在9月之前都不会有太大规模的交战,新编成的部队可以送往东线参战。于

  是这个“西线派”开始力主在东线进击,不仅解除奥匈帝国之危,而且要“重创俄军的有生力量”。

  大方向确定后,德军内部关于具体的进攻点又发生了争执。在坦能堡赢得了“可怕的双人组”名声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名建议攻打立陶宛,以此来打开通向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道路,还可以对喀尔巴阡前线起到“围魏救赵”的奇效。

  法金汉对此不以为然,他要在加里西亚这个盟友最吃紧的地段直接动手。这场争执竟发展到要德皇威廉二世仲裁的地步,皇帝选择支持法金汉,因为“彼得格勒虽然很诱人,但它毕竟远在前线650公里之外。”

  德国人的决定自然令赫岑多夫大受鼓舞。他向法金汉建言道,俄军战线漫长、后勤不畅,如果在波兰南部和加里西亚的结合部实施突击,不仅可以解除喀尔巴阡山之困,还可以顺带解决波兰问题。这个建议和法金汉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早已把目光盯在了北起戈利采、南至塔诺夫的整条战线上。

  一动一静

  德军以其素有的高效展开了战役准备工作。4月,法金汉把自己的指挥部从西线的阿登森林搬到了东线的普莱斯,此地位于波兰城市克拉科夫以西30公里处,法金汉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攻势做准备。

  法金汉将多达10万人的新编部队全部投入此役,并把他们编成一个新的兵团—第11集团军,交由骁勇的冯·马肯森将军指挥。马肯森的参谋长是汉斯·冯·西克特将军,此人后来成为战后德军改组的中心人物,并曾在华担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

  在这个集团军悄然集结的,奥匈军队的第3和第4集团军也完成了整补,将会出任攻击大军的侧翼。法金汉和赫岑多夫向戈利采-塔诺夫一线集中了将近22个师,他们估计当面之敌俄第3集团军有15个师。

  虽然俄军在骑兵部队上占有优势,但德军的优势项目是炮兵。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其中有250门是大口径重炮,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420毫米口径“大贝尔莎”攻城炮,还有为这些大炮准备的300万发炮弹。工兵部队早已为炮队的开进开辟了专门的道路和桥梁,而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严格保密,令敌人难以觉察到一场危机正在靠近。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