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日法】什么是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份,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古代汉族人民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古书相传,黄帝时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意思是说干支是由大挠最先创作的。实际上,这只是传说。从古代的史实看来,干支和干支纪法的产生也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从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如右图),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无疑义。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春秋时代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截止2013年6月已确切知道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汉族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由于公历与干支纪法的体系和周期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的换算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求解公历任一日的日干支是十分困难的,目前主要依靠查询万年历解决。作者经过潜心研究,探究推导出──计算公历任一日干支的历法公式,简称《高氏日柱公式》。此公式采用插入世纪常数和月基数的方法,简捷准确而又科学实用,彻底解决了由来已久的历法换算难题。在不查万年历,日柱早知道的具体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