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回忆录】许世友回忆录为何不提粟裕?
许世友 许世友出身寒微,少年时便替人当杂役,不曾上过学,1920年又因过失杀人,被迫投入军阀吴佩孚部当兵,因而文化不高。
张爱萍上将之子张胜在《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中说他几乎没有文化,连《参考消息》都要秘书誊写成大字才能看,这大体不差。但文化不高的许世友又是如何撰写回忆录的呢?
回忆录由秘书代笔
文革之前,毛泽东对中共党内高级干部说: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许世友朗声回答:我就带兵进京勤王。毛泽东听了,自然喜上眉梢,很是满意。
但1977至1980年间邓小平重新出山,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即将全面启动之时,许世友却这里黎明静悄悄,并未如当初对毛泽东所承诺的勤王。
唯一一件事便是1980年党内民主生活会上说了一句华主席人很厚道,当有人提醒他注意时,从此噤若寒蝉。
5年后的1985年2月,邓小平路过南京,顺便前往中山陵的住处看望许世友,许世友不但一大早起床刮好胡子,见面后称仅长自己两岁的邓小平为您,还主动提出与他合影。
不过到底年岁不饶人,晚年孤独、寂寞的日子里,撰写生平回忆录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标。但当年文化不高可以救命,撰写回忆录便成为一道沟坎。
他的老部下、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给他解决了这一难题,点名许世友的秘书李文卿负责撰写。
李文卿回忆说:我组织了三位同志,抓紧进行工作。刚看了两天材料,许司令就催着我们动笔,说写也是学习,一边写一边学,不要光看材料。
李文卿对许世友解释说:我们看了材料,先列出提纲,尽快报给你,然后请你给我们讲。但许世友还是不停地催促。李文卿认为,许世友本来就是急性子,大概又感觉年龄不饶人,恐怕自己一旦去世,连带多年积累的作战经验一同赴之九泉,更是急上加急,所以才催了又催。
他只好应付一下,说开始了。可是材料没有看完,根本无法列提纲,他只得去求助聂凤智。聂凤智告诉他先答应再说。
李文卿匆匆列出提纲后,许世友回忆了一些战例,更主要的是找其他人帮助。李文卿回忆说:我们尽可能多找一些熟悉许司令的老同志回忆当年的事情,提供第一手材料,并请他们帮助把握撰写回忆录的基调。
他写得很快,仅半年时间便整出了许世友的第一本回忆录《我在山东十六年》。他回忆说:许司令最后看了非常满意,未作任何改动,用红铅笔在首页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许字,表示同意付印。(李文卿:《文革中的许世友》)
这本匆匆而出的回忆录,于1981年7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因为时间过于匆匆,撰写者又是未经战阵、不清楚战史的年轻人,而当年许世友的上级、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13年后才公开平反,因而书中出现了明显纰漏。譬如书中几乎不提及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粟裕。
书中写到济南战役时,大概没有搜集到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的重要电令,便将华东野战军全军指挥、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降为与许世友并列的人物。书中说:
华东野战军首长研究决定:以山东兵团加上外线兵团一部,占参战兵力的44%,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由谭震林同志和我负责。以参战兵力的56%,约18万人,组成打援兵团,归粟裕同志指挥。
真实的历史是,书中研究决定济南战役的华东野战军首长正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而打援兵团,归粟裕同志指挥,也是打援集团归华东野战军总部直接指挥,并同时指挥攻城集团,如同东北野战军二打四平时,由李天佑担任攻城总指挥,而东北野战军总部即司令员林彪直接指挥打援方向一样。
书中还说:陈毅同志和谭震林同志还亲自到参战部队作战前动员,激发了无比高昂的战斗士气。
而历史真相是,陈毅早已于1948年5月调往中原,担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济南战役时,陈毅依然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不可能亲自到参战部队作战前动员,激发了无比高昂的战斗士气。倒是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曾到攻城西集团宋时轮部队作战前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