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真的只是培养建造无畏级工人的平台
堪称“世界工业史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4月开始了处女航,从英国的南安普顿驶往美国纽约。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倾覆,1500多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再续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难。
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建造泰坦尼克号的1909年至1911年正是一战前英德两国海军军备竞赛的白热化阶段。泰坦尼克号的建造与下水与此有着莫大的干系。
实际上,建造泰坦尼克号的目的是为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德无畏舰竞赛分担成本。而且工人造泰坦尼克号其实是对建造无畏舰的岗前培训;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是退役的前无畏舰官兵;造这艘船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新兴中产阶级消费,给无畏舰凑资金。无论怎么说,泰坦尼克号都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相对于此,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军备竞赛也许显得更为惊心动魄。
19世纪中叶,伴随着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一世的励精图治,德意志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中部迅速崛起。但德皇威廉二世上台之后,抛弃了俾斯麦所指定的精密的外交体系,积压已久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能量开始向外喷射。德国人急急忙忙地踏上了征服、“开化”世界的道路。
当时,各种扩张主义的喧嚣充斥整个德国。“没有殖民地的德国注定是二等强国”,“德国需要殖民地就像需要每天吃的面包一样”,“我们时代的最大不公平在于,这个地球上最有经济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坚强的思想和最强大的组织能力的民族却不能对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担责任”。
尽管德国人紧锣密鼓地向海外扩张,急不可待地推行“世界政策”,但他们毕竟是后来者。英国等老牌殖民国家经过多年经营,已经瓜分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双方只能通过武力较量来解决问题,而在此之前,疯狂的军备竞赛是必经的过程。
德皇威廉二世在这场竞赛中自始自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直接促成了这场竞赛。威廉二世是“优先照顾和过高评价军事思想和军事价值”的代表人物。他深信海洋霸权和世界霸权的相互关系,认为建造一支以英国为榜样的庞大舰队是解决德国所有问题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只有占据海洋,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和保持军事行动的自由。,威廉二世积极倡导德意志世界强权的舰队政策。
,威廉二世口无遮拦和草率冲动的性格,过早地暴露了德国的意图。1904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德国基尔军港,威廉二世几乎展示出他全部的海军力量,并在稍后的国宴上宣称,“用德国舰队枪炮的威严来欢迎远道而来的英国陛下”。英国国王和海军政要确实对德国海军印象深刻,但他们把这种海军实力的展示看作是对英国的巨大威胁,而不是像德皇所期待的那样,羡慕其伟大成就。从此,英国政府开始特别关注德国海军的发展进程。
1902年10月,英国海军部忽然注意到,德国舰队的巡航距离短,这显然专门设计用来对英作战的。由此,英国政府和海军当局深刻体会了德国的威胁。英国舆论界连篇累犊地发表文章,鼓吹乘德国海军处于襁褓时期,给予其毁灭性打击。,英国在人事和舰队的配置方面,着手进行针对德国的安排。1904年12月,英国海军强硬派费希尔担任第一海务大臣。他一上任,就立即削减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任务,加强英国北海舰队建设,德英海上争霸时代正式到来。
1905年英国转向建造大型战斗舰,它的吨位是当时战列舰的两倍,装备有最重型的大炮和武器。第一艘这种新型的军舰“无畏号”1906年下水。费希尔认为,英国转向建造无畏舰使德国没有希望进行海军竞赛,因为德国海军咽喉基尔运河的范围,以及海军母港威廉港入口的宽度和船坞都太小,而且英国预料财政困难的德国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建造如此昂贵的大型战舰并改建运河和海港。
事实恰恰相反1906年5月德国帝国议会批准了德国海军补充法案。根据这项法案,政府将拨款扩大基尔运河和威廉港口,改善船坞设备,建造德国的无畏战舰。将要制造的这些德国战舰以英国无畏舰为榜样,但吨位更大、炮火更强。这样就出现了德英海军力量对比的一个重要转折。由于转向生产无畏舰,英国战舰对德国战舰数量上的优势逐渐减少。德国新战舰可能胜过所有英国老式战列舰,在建造无畏舰方面,英国也只比德国略占优势。1908年英国有8艘无畏舰,德国有7艘,德国舰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力量。
1908年之后,一战的阴云在欧洲的上空已经越发明显,形势逼人之下,德英都加快了扩大海军的步伐。根据1908年的海军法案,德国将缩短军舰替换期限,继续建造6艘无畏级战舰,力图打破英国独霸海洋的局面;英国政府也于同年3月增加海军预算,并于次年彻底放弃节约军备开支的原则,决心不惜花掉一个便士同德国海军较量到底。1909年英国作出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英国就造两艘。
1909年夏,贝特曼出任德国宰相,他把同英国和解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贝特曼表示,如果英国同意缔结一个受第三国攻击时保持中立的协定,他就准备放慢德国建造军舰的速度。英国政府则坚持德国应该无条件削减海军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直到1910年秋天,英国政府才接受放慢造舰速度的设想,但当时进行的英国大选中断了会谈。
1911年两国又就交换海军技术情报的可能性进行了商谈。同年,大名鼎鼎的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开始着手准备对德作战。在北海海域,英国集中了海军86%以上的战列舰力量,增设了海军参谋部,战争仿佛一触即发。
但1912年德国意欲进一步加强舰队实力的海军法案促使英国政府立即着手同德国的谈判。在谈判中,英方希望德国放弃增建3艘战斗舰或者至少把德国建造计划由6年延长到12年,以此作为缔结政治协定的前提;德方则希望同英国缔结中立协定作为放慢德国造舰速度的条件。德皇提出先缔结一个德英互不侵犯协定,然后再放慢德国造舰速度的建议,但英国内阁觉得能够从中取得的实惠太少而表示反对。
德皇大怒之下,1912年4月德国提出计划好的海军法案,4个星期后由帝国国会批准。根据该法案,德国海军预计要增加到41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40艘轻巡洋舰、140艘驱逐舰和72艘潜艇。如此的公然扩军计划将德英和解的尝试击得粉碎。以牙还牙,英国的军工部门也开大马力,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达到白热化。
而就在此前后,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发生了,战争临近的压抑气氛增加了人们的悲伤,在此之后的一年之内,围绕泰坦尼克号这一题材出现了100多首歌曲。而人们的悲伤还没有散尽,预谋已久的一战便爆发了。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南海的东北大门洞开,日本成为清末在南海的最大威胁。日本打出“殖产兴业”的旗号,想攫取南海的资源。
1901年夏,日本商人西泽吉次遇风漂到东沙群岛中最大岛屿——东沙岛,他看到岛上鸟粪资源丰富,就取标本到台湾基隆化验,结果发现东沙岛上存在丰富的磷矿资源。次年,西泽吉次率人窜入东沙岛,窃取磷肥回台湾出售,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同年,清政府派官员到东沙岛巡查,并竖纪念碑作为主权标志。
1906年以后,日本政府推动所谓“水产南进”,日本船只“长风”号和“四国”号先后侵入东沙海域,驱赶渔民,捣毁的主权碑,拆毁东沙岛上的庙宇。
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竟将岛上百余座居民的陵墓用铁器掘开,挖出遗骸,焚化后推入水中。在销毁人居住的痕迹之后,西泽吉次在岛上悬挂日本旗,宣称占据“无主土地”,并擅自将岛屿命名为“西泽岛”。同年,日本渔船大举南下,一直窜到南沙群岛,掠夺渔业资源。日本海军也蠢蠢欲动,试图为日本商人和渔民的侵略活动“保驾护航”。据史料记载,1907年冬,“日本突由从台湾方面开来军舰一艘、商轮一艘,满载军火及日民,图谋占我东西沙岛”,这遭到渔民的坚决抵抗,清政府闻讯后与日本交涉,迫使日本舰船退回。
清朝外务部获悉日本的侵略行径后,责令两广总督张人骏查明东沙情况,对日交涉,命令南洋大臣派出军舰巡查。
张人骏奉令约见日本驻广东领事赖川浅之进,该领事狡辩,称若认为该岛为辖境,须有地方书志,及该岛应归何官何营管辖的确切证据。此时,这位号称通的领事,得知东沙岛上的庙宇已拆,陵墓已毁,自以为无可对证。他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的史书和地方志,只详细介绍陆地之事,对于海中岛屿暗礁一向极为简略,清政府不可能提交令人信服的管辖证据。在张人骏的努力下,清政府在短期内找到了证明东沙群岛属于的历史文献,如王之春著《国朝柔远记》、英国海军海图官局编《江海险要图志》等和中文、英文的地图。
时任两广总督张人骏
在外交斗争的,晚清时代艰难起步、屡败屡战的海军,也勇敢担当起保卫海疆的重任。曾在威海卫与日军血战的北洋水师管带(舰长)萨镇冰,此时已成长为海军的最高将领,担任广东水师提督,兼任南北洋海军统领。
1908年,萨镇冰派出飞鹰号兵舰和海关的舰只两次巡查东沙群岛。飞鹰号是19世纪90年代从德国购进的,时速高达30海里,是甲午战后海军的主力舰艇之一。该舰管带黄钟英等官兵走访了尚在东沙海域坚持捕鱼的渔民,发现庙宇虽被日本人拆毁,地基和石块还能辨认,众多渔民纷纷提供在此长期生产生活的证据,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最终,日本方面在确凿的人证物证前哑口无言,1909年,被迫承认东沙岛为固有领土,侵占该岛的日本人撤离,将该岛交还,并且赔偿渔民的损失,补交侵占期间损失的税款。
在反抗日本侵占东沙的斗争中,渔民坚持在第一线,清朝中央外交机构、地方政府和海军密切配合,进行了有勇有谋、有理有节的斗争,取得了晚清反侵略史上罕见的全面胜利。
此后,清朝更加重视对南海渔业资源和渔民的保护,水师提督李准和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率兵170人分乘“伏波”、“深航”诸舰,巡视西沙和南沙群岛并于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领土。清朝政府本来打算在南海诸岛进一步加强守备,建立无线电台,后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未能实现。